《蜀道难》教案怎么写?(14)


学生熟读 , 背诵 。
6、小结:我们知道 , “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 , 那么连续出现三次 , 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 , 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 , 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 , 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 , 绝壁之险 ,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 ,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 , 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 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 , 实则写仕途坎坷 , 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
6.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 , 豪放飘逸 。
(2)发展了乐府古题 , 字数参差错落 , 句子长短不一 。
(3)反复咏叹 , 一唱三吧 。

《蜀道难》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
3.了解李白的放达 。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 ,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
这两句统摄全诗 , 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 , 但感情是豪放的 , 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 , 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 , 脱口而出 , 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 , 同义重出 , 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 , 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 , 可读得平缓 , 略作停顿后 , 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 , 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