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读后感怎么写?( 四 )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 。(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
师:“傻乎乎”是什么意思?
生:很傻的意思 。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 。(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 。(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 。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 。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 。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画出来 。
薛老师的词语教学,既扎实又极富艺术性,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和比较,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味了重叠词的精妙,内化了词语的意蕴,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品析词语的方法,使其学会推敲体味,从而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沙淘金,汲取丰富的营养 。
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
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积累的过程,更是表达和运用的过程 。理解和积累是基础,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词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 。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获得独特的表现力 。学过的词语如果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干枯的词语“标本”,只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才能让词语活起来,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持久的生命活力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 。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 。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 。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