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读后感怎么写?( 五 )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
教学中,于老师以表达促理解,以运用促积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他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激活已有表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进而通过表达创造出新的形象 。这不仅是有效的词语理解,也是扎实的语言表达训练 。在这样的运用实践中,“饱经风霜”的意思清晰起来了,“饱经风霜”的形象丰满起来了,语文教学也因此深邃和精彩起来 。
词语教学要指向语用,就是摒弃“分析”、“告诉”和“记诵”的传统套路,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词语“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让学生在语用中深刻掌握,灵活运用 。
责任编辑:王天杰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读后感怎么写?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一书的上编“我的语用教学探索” 。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
在上编中,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 。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 。王老师在自序中写道:“语用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 。”他主张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等都应该力求无痕,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润物无声 。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王老师提到“基于“语用”,让思辨走向深入”,强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 。列举了《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实例 。《晏子使楚》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改编自《史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 。文中的晏子以精炼得当、机智巧妙的语言让原本想侮辱他的楚王尴尬至极,这一刻无疑是训练学生是辨别能力很好凭借 。青年名师何捷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巧妙设计,将学生引入认知冲突的漩涡之中,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 。
王老师在谈到“聚焦语言文字,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生共长”这一观点 。举例《搭石》一位老师教学中紧扣“伏”这个字进行教学,凸显了工具性,但在这个字的教学过程中,又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两者的同生共长 。我细细地品读着这个教学片段,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心头有暖暖的感受,甚至被这淳朴的民风所打动 。读后我思考着作为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学习新理念,钻研教材,博学善思 。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学到语文真本领,能用语言文字高效解决问题,让语文增值,令生命舒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