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扎根》读后感(三):回一会儿过去
这篇书评涉及到同系列的三本书,有剧透 。
收到“年代”三部曲,作者韩东,之前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当时想看这本书其实是因为老二的插图,收到发现不是graphic novel/绘本/小人书,还挺遗憾的(大雾) 。三部曲的讲述者是三位身份(或曰成分)年龄不同的人,讲自己亲历或旁观旁听的事,就这么着把那个时代慢慢地展示出来 。按照书皮标定的顺序,从《扎根》读起 。
《扎根》从“下放”开始,这里的“扎根”不是埋一粒种子在土里好生浇水施肥然后等待种子生根发芽,而是“不破不立”,——老陶一家被从省城南京城连根拔起,下放到江苏最穷困地区的洪泽三余 。说是老陶,但实际上是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上有陶文江,下有小陶,初读的时候这个设置就很有趣,好像故意的,让人看着别扭,老父亲大家长直呼其名,中年人老气横秋,小陶的名字压根像是没有 。
读到这儿其实我就有点安心了,——这一题材的书也读过些,好些作者开头就笔力千钧深刻沉郁痛诉不平,不是说他们的悲痛不够悲痛,只是如若任由情感太过猛烈地抒发,内容往往就会单薄,令读者不忍卒读;还有些作者处理的手法就不同,比如杨绛,几乎是带着一种平静的态度给当时种种运动做出新的定义和解释,好让自己不至于淹没其中;王晓波则带着冷眼调侃,小说里的人物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气质,用更不合情理的行为去和不合情理的时代交锋 。这种写作的角度和叙事手法就会给读者一个心平气和的机会,代入到故事里,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荒唐与苦痛 。《扎根》属于后边这一类,老老实实讲故事,作者偶尔借书中人物思忖感慨几句,也是就事论事,没有扩展开来,只是在书的最后,老陶去世,作者忽然从故事里跳出来,边总结边感慨 。
老陶写作的年代,从建国初期开始知道一九七七年病逝,约二十五年... ...老陶的第一篇小说写土改,第二篇写互助组,第三篇写农村基层普选,接着是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社 。之后有两三年的小中断,然后是大中断,... ...一辈子深入生活的老陶不仅少产,而且短寿,这种“少产”与“短寿”显然不是自然“生根发芽开花”的结果 。
老陶自始至终想要“扎根”三余,仿佛越偏远越贫困的地方越正确越安全 。小陶后来展现出文学才能,是否接着培养,老陶还很举棋不定 。老陶一家获准可以离开三余返回南京的时候,老陶的身体垮了,——养盆花来回倒腾,估计花也活不成 。
最后小陶得以上大学,离开三余,回到南京,故乡似他乡 。
一口气看完,读罢长叹息,好像黄粱一梦里那个读书人,自己也跟着过了这么一生,区别是这是真实的发生,压根不是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