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 )


说到这人,《扎根》这本书还有另外的好处,传授了很有用可实操的“扎根技能”,如何经营自留地,如何与人相处... ...三余人觉得青霉素神了,所以给猪用而不自用,见识真是比城里来的知识分子高明太多了 。
第二部《知青变形记》,故事在《扎根》里就在街谈巷议中剧透过了,——同一个故事可以是某个人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前因后果细细讲来,也可以一堆人烤火时闲聊八卦的谈资,穿插在字里行间,真是“谁的谁心疼” 。阳光之下无新事,怎么讲就见功力了 。
三部曲中,《知青变形记》是故事性最强的一部,如果只停留在“知青破坏春耕被枪毙”,这大概只能令人惊异,但作者把故事的重心落在“身份”的认知认同,一下子探到哲学的根本问题:“我是谁?” 。“我”是“城里人”不是“农村人”;“我”是“知识青年”不是“没文化的农民”;但现实却蛮横地把一切撕裂成两半,让每一个身在农村每天务农的知青迷茫焦灼:干脆留下来“扎根”做个农民,还是争取回城做个市民?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在这种撕扯中大家一方面要做出踏踏实实扎根的姿态,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放过一丝回城的希望,在争抢中南京来的知青罗晓飞变成了老庄子大范一队的贫农范为国 。事情的起因荒诞且洋溢着浓厚的阴谋的气息,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被诬陷几乎是一两个人一句话的事儿,但洗刷污名几乎是一两百人一车话都完不成的任务 。在濒临死亡,还是带着罪名污名的枉死的时候,转机出现,这段写得也好,“罗晓飞”变成“范为国”不难,但“罗晓飞”怎么接受自己现在是“范为国”就很不容易,——脱了罗晓飞的衣服鞋袜,换上范为国的,抽着为国的烟袋,和罗晓飞的父亲哥哥在墓前遥远道别,为国的哥哥为好说“你是我弟弟”为国的媳妇继芳说“你是我男人”为国的儿子正月子喊“我”爹,村里人说“咋不认识,为好他弟,正月子他爹,继芳的男人!”一片哄笑,句句在理 。
“我”变成为国之后,为国的家,为国哥哥为好的家也慢慢变形 。就在读者开始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时候,忽然又有人告诉“我”可以变成“罗晓飞”了,这时候到底是变还是不变?怎么变?小说后段不光没有趋于平淡,反手又来一次起伏... ...真是故事好,讲得也好 。
第三部《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的人物也在《扎根》里闪现过,比如“富农”,不就是《小城好汉》里的丁小海家嘛 。《小城好汉》故事的地点从农村转到县城,叙述者仿佛小陶的同学,八岁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苏北农村,十四岁随父母调到县城,一个插班县中的乡下孩子 。小城里的“好汉”就在这群县中里十几岁的孩子之中 。读的时候很自然会想起王朔的《动物凶猛》,尤其是视觉化以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影响更大,也会情不自禁地给“朱红军”“魏东”“丁小海”“张新生”配上相貌声音,这部是众多人物的小传合在一起,感觉上不如前两部深沉,但这部更生动,如果要拍电影,这部最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