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摘抄( 十 )


“霍夫斯塔特困境”,这也是本书的中文序言中提到的一个词,它指的是本书讨论的盲区或者是薄弱之处 。
霍夫斯塔特困境的一个体现在于:如果说反智主义的通用特征是对思想的蔑视,那思想应该如何界定?哪一种思想才算是理性的?应该受到尊重?
这是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问题,而霍夫斯塔特并没有给出答案 。
“霍夫斯塔特困境”并非是为了证明本书的讨论是失败的 。事实上,按照思想是一种怀疑的理论,任何哲学思想都蕴含有一种不确定性,它致力于提出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 。
本书讨论的另一薄弱之处在于,反智主义隐含有一种“精英主义”的立场,或者说知识分子常常表露出一种精英主义 。
这一点在当下社会很容易能得到证实 。一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专家学者,往往会有一种自己比别人更优越、更理性、更正确的立场 。站在这一立场他们常常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 。
这是现在许多人对知识分子反感的原因之一 。
知识分子该如何与人民自处?是远离人民?还是融入人民?
本书序言中引用了马克思主义者柯蒂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自视甚高,以精英自居,甚至远离人民,而是应该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从人民那里获得支持 。”
这是知识分子的困境所在,他们既需要保持思想独立,又不能脱离人民,这之间的界限该如何把控 。无论是柯蒂还是霍夫斯塔特都没有给出答案 。
事实上,上述问题霍夫斯塔特在书的最后也曾展开讨论 。
讨论的焦点在于,知识分子是该疏离还是顺从?
在美国历史上,知识分子长期以来都处于被疏离的状态,他们是美国政治历史的局外人 。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慢慢发生转变,知识分子正在被美国社会体系所接纳并得到利用 。
然而这一转变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却未必是幸事,甚至可能是另一场巨大的灾难 。
因为知识分子担心,随着自己日益得到认可,那他们将会在社会的循规蹈矩中失去创造性、批判性和真正的价值,而这恰恰是知识分子的根本特质 。
这是当下知识分子们面临的困境和矛盾;他们憎恨反智主义,但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却为他们带来了更深刻的困扰与分歧 。
正如书中所说,知识分子一旦“被纳入官方认可的社会制度之后,他们便不仅失去了传统的反叛性,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不再行使知识分子的职能 。”
他们将失去“思想的独立、理智生活和拥有批评的自由”,而这恰恰是智识主义的根本内涵 。
因此知识分子融入社会的过程,对他们自身而言意味着“摧毁人坚定立场和特立独行能力的缓慢消磨” 。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容易偏离现实,走向虚无和精英主义;但知识分子融入社会,他们就会有使自己被社会消解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