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中,作者从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研读这些内容,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我深感对某些教学行为实施改进非常必要 。
1.让自己做个“善问”的老师
作者指出,在对话式教学中,自然少不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的课堂回答 。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 。有效利用就是课堂提问不仅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至于跑神,更重要的是调动和拓展开学生思维 。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每次提问题,学生总是习惯性地拿起课本,埋头翻书找答案 。找不到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的直接从书本上就能找答案的问题,也就是问题过于简单 。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愿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想也想不出什么 。老师的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 。因此,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成为一名“善问”的老师 。
记得八年级有一节政治课,该节的内容是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 。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引用《教育法》中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 。这些法律条文本身比较抽象,通过让学生阅读法律条文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合中学生的特点 。如果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条文,学习效果会更好 。
我想采取设疑引思的方法过渡比较合适,于是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实际谈谈你们作为受教育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吗?可问题提出后,没人作出反应,被点到名字的同学要么乱说一气,要么就沉默不语 。当初我还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观懒惰情绪所致 。后来我尝试换个问法:你们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不满意,哪些做法比较满意呢?这样一问,学生可来劲了,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接着又问:把这些令你满意或不满意的做法和书本中的法律条文联系起来(或用法律条文来解释判断这些做法),看看它们的合法性如何?学生参看教材,联系实际略加分析思考,最终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
可见,要成为善问的老师就必须对学生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考虑所提的问题能否被学生理解,是否超越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 。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介于学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 。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问题太易太难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开展 。
- 体育教育毕业生自荐书怎么写?
- 大学毕业留言集--我的大学怎么写?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幼儿教师考核述职报告怎么写?
-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跑步写法怎么样?
- 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大学生驾校社会实践报告写法怎么样?
- 元旦幼儿代表简单经典发言稿怎么写?
- 最新幼儿园预防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