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传》读后感精选( 五 )


希区柯克成功的一点或许很早就已有所铺垫 。当他涉足电影行业不久,凭借他对外界的观察,他对电影,对自己要制作出来的电影,已有十分清晰的定位——没必要太执着于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区分开来 。反而宣传才是关键 。他的观点是,电影不是为了大众拍的,导演只需要通过媒体和影评人两关,他的名气就有了,有了名气,他就可以随心所欲,等电影放映的时候,大众看到什么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
这段话举一反三的话,放置今天仍十分有效 。它甚至能解释,为何我们一直批评某些流水线生产的作品,但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们的生产线,甚至有时所谓口碑高于电影本身 。当大众批评电影和演员、导演时,这些声音甚至与票房毫无关联,票房不会因为被口水淹没而降低几分 。他们(媒体与影评人)说的好,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是一个问题 。
不过,说归说,希区柯克虽然有这般洞见,但实际上他也没一开始就让自己走在一条顺风顺水的大道上 。为人熟知的《房客》曾因为“看不懂”,差点被束之高阁,差点埋葬希区柯克的电影生涯 。重新剪辑《房客》时,可以看作希区柯克对他人的观感作出某些妥协与让步 。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电影圈作为娱乐圈的一部分,聚光灯下多少人参与多少肮脏八卦事,恰恰希区柯克并不是其中一份子 。他“着迷于探听那些被隐藏的事物和那些可以被称为隐秘生活的东西……他以为每扇门后每一个人都在做污秽下流的事,除了他自己 。”这是希区柯克的编剧阿瑟·劳伦茨对他的评价 。妻子的评价或许更有力一些 。希区柯克的《香槟》即将杀青之时,亦是他妻子阿尔玛分娩之时 。当时希区柯克无法及时陪伴在侧,他在伦敦漫步很长一段时间,还在邦德街买下一只镶了蓝宝石的金手镯,打算以此弥补他缺席的过错 。而在他的想象中,“他承担了这个女人的分娩之痛 。”阿尔玛也认为,他与她互换了位置 。
大概正因为他拥有这种感受他人感受的敏感,他能更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的意外带给人们的真实感受,这些感受显然是复杂的,而他将这些转化为自己“高于生活”的想象,然后再以幽默+惊悚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么说,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会给人现实与戏剧交织的双重感受 。
有意思的是,这么精彩的电影,以被认为希区柯克最佳之一的《贵妇失踪记》为例,它只花了不到五周的时间,在伊斯灵顿一个狭小拥挤摄影棚里就完成了 。太让投资方省心省力了吧!不仅如此,这么高效的完成,反而说明了希区柯克在进入导演状态时的完全自我的形象 。他在开拍前就想好一切,哪里摆放摄影机,哪一部分的情绪应该如何,演员们一到片场,“事情都可以快速地、毫无痛苦地完成”,“他信奉严格的纪律,但他从来不强调纪律,他本人就是纪律” 。非常实用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