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1、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其实千百年来粽子还被赋予了许多其他的寓意,比如古人求子、求取功名、求取光宗耀祖都会取粽子的相关谐音,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讨个喜头 。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 , 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 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 ,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关于吃粽子的来历《初学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 , 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 , 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 , 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
扩展资料:
端午节简介:
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 , 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 , 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
2.端午习俗主要有端午食粽与赛龙舟 。食粽子的习俗 , 自古以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赛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隆重,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 
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是由上古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 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4.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 , 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 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 
5.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 , 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6.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7.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 ,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
8.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 ,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9.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 ,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10.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 。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早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天地纯阳旺盛的午月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 。
11.时至今日,扒龙舟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南方越族在吉日举行龙图腾祭祀之时,北方中原地区却是把端午当作“恶月恶日”而避之 。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习俗注入了夏季时令驱邪与祛病防疫风尚 。
12.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驱邪防疫"活动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 , 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因此古认认为重午是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吉祥日子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 , 三午相重 , 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 。
13.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防疫"内涵,如挂艾草、沐兰汤、薰苍术等习俗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 , 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扩展资料: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 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 ,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可能你会说,那吃粽子、赛龙舟总应该是跟屈原有关吧,不是人们在他投江自尽后 , 用来纪念他的吗?那也未必 。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在被认定是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舲船实质上就是当时一种竞渡用船 。
而粽子,最早相关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显示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只在端午节吃这种美食 。
参考资料:人民网-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
人民网-端午节咋来的?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 , 于农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 , 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 , 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 , 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 , 合烂熟 , 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等 。
扩展资料: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 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 , 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 , 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 , 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
子胥本为忠良 , 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
参考资料:端午吃粽子的来历–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传说,公元前340年 ,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 , 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
扩展资料:
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1. 糯米热量偏高,因而我们食粽子每次不宜过多,以1-2个为宜 。
2. 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容易让人感觉到滞胀 。
3. 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
4.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 , 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
参考资料:人民网-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
人民网-端午节吃粽子要注意这几点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 , 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 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 。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
扩展资料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粽子

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文章插图
2、粽子的来历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 , 芦叶裹米也 。从米 , 葼声 。”《说文•夂》:“葼 , 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 , 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 , 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 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 , 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 , 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 , 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 , 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 , 变成了“菰叶裹黏米 , 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 , 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 , 粟一行 , 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 , 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 , 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 , 破去两头 , 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 , 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 ,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 , 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 , 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 , 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 , 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 , 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 , 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 , 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 , 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 ,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 , 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 , 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 , 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 , 干而不滑 , 香淡粒粗 , 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 , 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 , 无馅,煮熟后晾凉 , 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 , 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 , 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 , 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 , 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 , 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 , 粽子是一个名称 , 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 , 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 , 粽子多用糯米包裹 , 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 , 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 , 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 , 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 , 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 , 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 , 箬不开 , 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 , 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 , 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 , 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 , 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 ,  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 , 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 , 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 , 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 , 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 , 拌洋糖 , 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 , 拌洋糖,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 , 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 , 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 , 每只重约两斤 , 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 , 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 , 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 , 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 , 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 , 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 , 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 , 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百科全书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 , 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 , 《说文新附•米部》谓“糉 , 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 , 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 , 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 , 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 , 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 , 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 , 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 , 白日忽见一人 , 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 , 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 , 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 ,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 , 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 , 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 , 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 , 粟一行 , 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 , 可炊十石米间 , 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 , 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 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 , 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 ,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 , 糯米用水泡好 , 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 ,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 , 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 , 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 , 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 , 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 , 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 , 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 ,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 , 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 , 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 , 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 , 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 , 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 , 干而不滑 , 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 , 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 , 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 , 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 , 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 , 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 , 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 , 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 , 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 , 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 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 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 , 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 , 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 , 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 , 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 , 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 , 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 , 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 , 广二寸余 。四破 , 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 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 , 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 ,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 连“裹” 的形状 , 也有很大的不同 ,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 , 或者杂以赤豆、枣子 , 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 , 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 , 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去皮心 , 拌洋糖,包小粽 。”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 , 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 , 肉丁包粽亦可 。”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 , 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
粽子古称“角黍” ,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 , 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 , 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 , 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 , 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 , 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 , 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 , 火腿为馅 , 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 , 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 , 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 , 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 , 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 , 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 , 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
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 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 , 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 , 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 , 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 , 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 , 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
从那以后 , 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 , 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
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 , 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 , 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全文
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文章插图
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 。
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咬坏了屈原的躯体,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 , 用来吸引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楚国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就会用竹筒装满米投入到江中祭祀 , 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
历史背景:
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现在看到的用叶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对端午节也赋予了更多的说法和内容 , 在祭祀屈原的时候担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会被江中的蛟龙盗取吃掉,于是丰富的粽子的形色 , 古人认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所以就用楝叶包米用绿丝缠绕扎好再投入江中 。
春秋时期也有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记载说,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上黍米包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之为角黍 。也有用竹筒装上米密封起来烤熟,称之为筒粽 。
到了东汉末年,有百姓用草木灰泡水用来浸泡黍米,用菰叶包成了四角形状然后放在锅中煮熟,这种粽子后来演变成了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了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佳节的必备食物 。
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文章插图
4、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那么你知道粽子的来历以及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粽子的来历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 , 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 。《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 , 甚善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来源: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 , 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 , 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为了寄托哀思 ,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另一种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说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 , 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 , 其实在以前是竹筒装起来的 。
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文章插图
5、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介】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 。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 。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 , 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 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 , 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 , 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 , 盛行於吴、越、楚 。以纪念屈原 。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 ,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 , 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
游百?。涸诠笾莸厍⑿?。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 。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 , 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 。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 。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 , 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 。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 。此外 , 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 , 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 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 。以纪念屈原 。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 ,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 , 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
游百?。涸诠笾莸厍⑿?。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 , 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 , 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 , 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 。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 。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流放 。
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 , 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慢慢的便发展吃为了端午节要吃粽子 。
形态样式
因地区不同 , 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 , 北京粽子个头较大 , 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 , 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 , 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 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 ,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屈原跳江 。扔粽子江里让鱼吃饱了就不吃屈原的尸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