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沙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3.南宋沙场,远比诗词中更加残酷 尽管南宋的军事实力比北宋强了很多,但连年征战无论对百姓还是军人而言,无疑都是极其残酷的 。一场战争,两方厮杀,无论胜败,都必定有流血牺牲 。由于宋朝连绵不断的战事,使得国家兵役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当时很多年轻男子都不得不背井离乡,拜别妻儿父母,进入军队服役 。这些人,有的直接战死沙场,真实演绎了什么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人,则辗转于不同的战场之间,从鲜衣怒马的热血少年,熬成了两鬓斑白的花甲老者 。思念家人时,这些人只能在战场上面向故乡,遥寄相思 。很多年幼的孩子,直到长大,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很多年迈的老人,直到故去,还不曾等到爱子的回归 。过去,我们读南宋的诗,只是钦佩于创作者们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认为诗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类描述是作者为渲染气氛而夸大了事实 。可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真实的战场,远比诗词中更加残酷 。尽管南宋生于忧患,亡于战乱,但其在本质上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它是史学上公认为“忠义辈出”的时代 。据元史学者陈得芝统计: 在晚宋328名进士中,以身殉国者占21.65%,入元不仕者占53.05%,归降仕元者仅占25.3% 。也就是说,后来的南宋虽然亡国,但民心未亡,这无疑是极为难得的 。南宋百姓这份誓死卫国的崇高情怀在历史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坚韧和强大! 据说,当年蒙古军队的实力空前强大,它曾向西发起三次进攻,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其抗衡 。但在中国,蒙古军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抗击 。为了灭掉西夏,它用了整整二十一年,灭金用了二十三年,而灭掉南宋耗时最久,前后长达半个世纪 。
如今,那段烽烟四起的残酷历史早已随着南宋的灭亡被淹没在历史深处,但南宋百姓的家国大义和抗争精神却值得后世铭记 。
《《南宋沙场》》读后感(五):星辰剑履有神州
新华每日电讯2021.11.12
陈胜利先生并非宋史专业出身的职业研究者,也不是单纯的宋朝历史的票友迷粉,他善于非虚构的历史文化写作,连续出版《弱宋:造极之世》《当改革遇见王安石》,以及最近的《南宋沙场》 。这三部作品都具有公共史学的性质,以历史为主题,以大众为对象 。
关注兵的文化,是公共史学题中应有之义 。宋代的兵、兵制及战争,广为人知的是北宋杯酒释兵权和南宋岳飞抗金这样的故事,而品读《南宋沙场》,我们会发现,宋代军事史不仅影响宋人,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某些我们对于历史的固有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