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当奥威尔、卡尔维诺、萨特、莱辛、卡夫卡等相较伯格更让我熟知的人物一一出现后,观其政治立场不同且意识形态对其作品的的直接影响与输出,竟一时语塞与迟疑,难道在领略他们的作品之前真的有必要深入了解作者生平吗?如果忽略创作的背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有何不同?疑问轮番轰炸我的大脑,可没想到阅读当中最大的困惑出自毕加索曾经指出:“是爱因斯坦的天才导致了广岛的悲剧 。” 啊?这从哪论出来的?广岛的悲剧归根结底难道不是日本人自己造成的吗? 美国动的手,日本自找的,关爱因斯坦什么事 。
书中陈述的第二重生命是约翰-伯格的人生时至六十年代富有活力且高产的时期,也是世界处于骚动变革的时期,他写的关于立体派画作的文章亦证实了新左派的活力,《立体主义的时刻》是其从不同角度评论立体主义的最后一次尝试,被视为伯格哲学性研究的成就顶点 。正如文中所言“立体主义者的这种观察角度,为20世纪展现出一个哲学上的先驱,它表达了那些尚未实现的欲望 。”
至于第三重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崛起,约翰-伯格的人生也进入了不同的阶段 。整本书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媒介来围绕约翰-伯格的人生轨迹及其作品来探讨相关哲学、艺术、文学甚至政治等问题,我个人阅读体验是偏累,由书中内容勾起的联想过于频繁,导致阅读过程中一晃神就得费力拉回来 。与其这样,不如先试着去读那本《我们在此相遇》 。
疯猴勿杀20211029HB!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读后感(二):没有伯格的一生,却有着他整个精神世界
约翰·伯格,他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 。作为小说家,他于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奖金的一半捐给了黑豹党,还发表的被视为传说的一次获奖感言 。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通过“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和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世界各地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 。“远非将政治拖入艺术”他在1953年写道,是“艺术将我拖入了政治 。” 直到去世前,他都仍然是一名革命者 。而在这本书里,没有约翰·伯格的一生,却有着他整个精神世界 。
在这里乔舒亚·斯珀林将约翰·伯格描述为一个无可救药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写艺术感人的评论家、一个拒绝将艺术与政治分开的辩论家,以及毫不掩饰的现实主义者 。斯珀林依时间顺序简要描述了伯格人生的几个重要时期,通过其作品和思想转变详细阐释了伯格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并强调当代、有形、平凡、单调的重要性且呼吁艺术家们将自己投射出工作室,走上街头,融入社会的 。
早些时候,他是一位20多岁的激烈艺术评论家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伦敦老派“博物馆评论家”的攻击引发了争议 。伯格并不认同当时流行的抽象艺术——它是疏远和非政治性的 。相反,他主张回归社会现实主义:描绘有形日常生活的绘画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