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如果说艺术与政治脱不开干系,那么艺术与革命就存在某种必然联系 。在约翰·伯格所遇到的与艺术有关的“革命”,有两层含义,一是艺术本身的革命,二是时代中存在的革命,即我们熟知的社会革命 。前者表现在伯格身上,是他不再捍卫那些未来的艺术,他甚至对当代艺术提不起任何兴趣,他要捍卫那些已经消失但在过去具有革命性的艺术 。伯格对于后者的真正态度集中表现在他的《不确定的必要》一文中 。简要地说,革命应该要信任艺术家,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工具,给予他们创作的空间与时间,不急于求成地把他们的作品用于政治宣传 。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他对毕加索的批评 。伯格把毕加索符号化——他拥有巨大的天赋、模糊的政治(立场)、财富和扭曲的名望,他是整个现代艺术的化身 。毕加索的传奇我们自然熟悉,不过伯格以一部《毕加索的成败》,一边挖掘毕加索作品与立体主义的政治意义与哲学意义,另一方面强调人们对毕加索作品的误读,称每一次的误读都增加同时代人对艺术的误解 。
伯格一直试图挖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不过他也力图让艺术与政治保持距离 。这样看上去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 。艺术与革命之间还有一个选择:艺术(以立体主义为例)要顺应时代还是超越时代?如果要彻底转变,将其看作革命也不为过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程度问题,就是循序渐进地,还是(看似)突然性的 。一般而言都会认为,革命的表现是后者,大多数人不承认前者也有革命的效果和意义,因而还要认识到“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政治上,胜利都可大可小 。”换言之,不要因为某些现象或结果看似短暂的,瞬时的存在和爆发(但最终失败),就认定它们不存在或者失败,人类进程仍在继续,火花也有可能是明天的烈火 。
另一点是,伯格对于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界限保持着宽容的态度,他认为“不必将经验的复杂引入确定的意识形态当中,也不必‘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化树冠下寻求庇护 。”不禁让人反思,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者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与批评时,是否过度、刻意地安入了某些我们存有私心的想法?比如某些阴谋论之类,又或者过度排斥对立面者而忘了应该“知己知彼” 。
“弯而不折”,是乔舒亚对约翰·伯格的评价,或书写的或人格上的 。乔舒亚的意思是,沉思中很容易看到多个层次(其实也算是可以想出各种可能性),但现实往往必须有所选择,且只能站在某一边 。而我们,也应学习伯格的这种品质 。
总的来说,《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与其说是一本·伯格的传记,不如说它更是一部约翰·伯格参与其中的近现代西方艺术理论史 。它也包含了他所处的时间里,那些特定年代所发生的社会政治、艺术运动,那些影响他的以及他所影响的种种,与他的观点和作品融合在一起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被他看得透彻,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也被他梳理得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