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七 )


但对于孩子而言,听故事的黄金周期最好在四岁之前 。因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称为“心智理论”,是指当孩子在四岁左右,他的心智就会发展成与我们成人一样,能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 。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错过了孩子的年幼期,我们可以在孩子四岁左右时弥补 。但当孩子超过五岁,成为一个成熟的小动物时,想弥补就难了 。
但是,依然有方法可以弥补 。书中在第五章《基础工具》中,分享了四种打造成功故事的经典工具 。这些工具能让我们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充满吸引力 。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这本书,不是一本故事集,而是一本能帮我们创作自己故事的方法书 。只要我们按照书中的方法,稍加练习 。那么,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喜欢的育儿专家 。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五):苦口婆心向孩子讲道理却收效甚微?这个办法多人亲测有效
很多家长在面对幼小的孩子时都曾有过这样的苦恼:平时给孩子讲道理,但他们似乎因为年纪太小,不太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严厉地批评或制止,随之而来的一通教训,又常常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完全听不进去道理 。
为了能让孩子学会道理、变得懂事,家长们都快磨破了嘴皮,但孩子似乎并不肯买账 。于是,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实在没有教育的天赋,干脆买些教育专家的课程给孩子看,以为如此自己就能摆脱这个难题了 。
可是时间一长,家长们却发现,由于有效交流的时间变短,孩子似乎不像之前那么愿意亲近自己了 。
家长们不禁陷入了迷茫:到底该怎样讲道理,才能让孩子听懂并愿意接受?怎样做才能既能节省自己的时间,又不影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呢?
如今具有30年的幼儿教学工作经验的西尔克·罗斯·韦斯特找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把道理融入故事,家长创作出故事讲给孩子听,并在同事约瑟夫·萨洛西的帮助下,把这个工具的使用方法整理成了《讲道理不如讲故事》一书 。
也许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会编故事,更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专门给孩子想故事 。但美国幼师通过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出了8种生动形象而又能迅速掌握的讲故事方法,能够让家长与孩子通过故事的联结,轻松愉快地完成教育与交流 。
01 讲故事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与品质
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大,家长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常常感到疲惫乏力,回到家面对孩子提出想听故事的要求时,往往会偷懒,要么敷衍几句,要么从网上找些讲故事的节目让孩子自己看 。
这时的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想听故事背后的深层需求:他们需要家长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