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文化课读后感锦集( 三 )


在本书中冯友兰、汤用彤、张荫麟、罗庸分别对文化的类型、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调和以及对中国今后的文化发展道路浅谈分析,并指出文化的类型如同荀子在《非相》中所述:“类不悖,虽久同理 。”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它的个性表现在它的全部“发生史”里,想要了解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必须通过两方发展史中的若干特性中寻找,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恰恰存在于这种特性之中 。
几位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诸多见解,将引起我们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深思,同时也让我们在这种充满了自由的教学风气中窥见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并为此传承做出努力 。
《西南联大文化课》读后感(三):民族危亡之际的文化坚守
回顾历史,我发现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每每政局愈发动荡,社会愈发纷乱,而那个时代留下的思想结晶就愈发闪耀 。自诸子百家之后,在西南联大之中又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盛宴 。《西南联大通识课》已然是国人的必修课,这套书首次整合了西南联大著名教授讲义与文章 。既然是首次,珍贵程度自然不必多言,当下也是独一无二的 。
这一本第二辑中的新书《西南联大文化课》从文化的角度整理收录了冯友兰、闻一多、吴晗、罗庸等七位先生的文章 。他们在课堂上讲述人文、历史文化与人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阐明中国文化是如何分期的,简述古代中国的外交策略,明确四种人生境界的特点及其联系,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对文化做出了完整概述 。这与西南联大一直秉承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融汇古今、中西文化而重建现代中国文化”理念密不可分 。从大师们卓越的学术风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各位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并向着他们看齐 。阅读这样的书籍,无疑是与大师的思想碰撞,希望每个人迸发而出的火花都能照亮一席之地 。随书附赠了一张西南联大一九三九年度校历,我觉得非常有趣,仿佛自己穿越了百年,来到了西南联大校园中,和众多志趣相投之人一起上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课 。
何为文化?我们总在生活中提及,但要具体说点什么,我却语塞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文化自信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它有什么特点,又与其它文化有什么异同 。而这一切都在《西南联大文化课》这本书的第一章中详尽阐释 。冯友兰先生更是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今后文化建设的看法,针砭时弊,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