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文化课读后感锦集( 六 )


说起西南联大,不得不提起杨振宁、邓稼先、许渊冲、汪曾祺等这些人的成绩我们有目共睹,为什么这些人能如此优秀呢?实际上跟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 。
这所学校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然而它只存在了八年时间,最初成立之时,连教室都没有,更别说宿舍和办公楼了 。
然而即便是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还是云集了许多大师的青睐,比如朱自清、陈寅格、冯友兰等,他们用富足的精神和自由的灵魂,以及独特的观点与深厚的学识修养,为那些莘莘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理,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荀子说:类不悖,虽久同理 。
意思是说一类事物,必然会依照某一理,而被认为是同一类,或者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特性 。也可以理解为个体的事物,有着许多类,也有着多样性 。
正是因为不同的个体,发扬并学习着优秀的文化,而产生了诸多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源于优秀的文化传承 。
也可以理解为西南联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蕴,在短短的八年,涌现着大批优秀卓越的人才 。
除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外,外国文化也值得我们主动学习并接受,这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将西方文化兼容并包,为己所用 。
在《西南联大文化课》中提到汤用彤在“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中讲到:有人主张用中国文化做本位,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他认为都是不妥的 。
汤用彤认为,外来文化思想与本有文化接触时,要分两方面来讨论:
一方面,应不应该接受外国文化?这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有人一提起外国文化,要么认为是“毒药”,要么一味崇拜,这都是不对的,而应该学习外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而摒弃不适合我们的那部分;
另一方面,能不能接受外国文化?对于中国来说,要考虑文化移植的适配性与有用性 。
那么就要注意两个要素:一是外国文化要适用于本土文化,要适应本地的文化环境;二是外国文化的引进,也要适应本地文化,所谓适者生存 。
比如佛教原本是从印度引进的,但经过很大的改变,就演变成了中国佛教,从而得到了国人的认可 。
也就是说我们在汲取外国文化时,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地接受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汲取外国文化时,其实是经过了冲突和调和 。
首先,是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也就是表面上的东西需要保持一致性;
其次,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 。很多东西之所以有冲突,是因为看的角度不同,这时就要多角度去面对;
最后,发现真实的情况相合而调和 。这个步骤就是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融合,从而变成适用本地的文化 。
也就是说,中国在汲取外国文化时,其实已经将外国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而这也意味着外来文化已经被本土文化同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