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怎么写?( 十 )


第十一章“历史的暗角”是一篇对文化现象 , 文化圈子中的负面因素的描写 。也是一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之文 。
《山居笔记》被作者自己定位为文化散文 , 实际上却以博学通识和豁达胸怀超越了散文形式 , 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它像散文 , 因为他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文人情怀 。它不像散文 , 因为他有如杂文般对文化的深刻见解 。不止如此 , 山居笔记更以举重若轻的笔法 , 巧妙地把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壮丽画卷化为清风拂面的优美文辞 , 让厚重的历史与超然的意境完美结合 , 重新激荡出焕然神采!

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怎么写?


先前我并不曾听闻余秋雨这位在当今文坛中颇有地位的作家 , 接触他的文章是一次机缘巧合 。一个同学向一向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推荐了《千年一叹》 。我虽然在文学上的造诣不深 , 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绝对是能让我产生共鸣 , 书中的一字一句对我都是强烈的震撼 。这本书绝对是真实的感受 , 经过整整一年拔山涉水 , 躬行践履 , 他走过了充裕着异域风情的埃及 , 希腊 , 土耳其 , 穿过了战乱连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 , 他在尼泊尔欣赏着常年冰封的喜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显出的雄威 。感受着一个文明从兴盛到衰败 。按理说一个中国人应该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 , 从而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 。可是我认为余秋雨他从中国出发 , 最后又回到中国 ,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是对一种文明的认识 , 更多的是在与本土文化做比较 , 这样也使随后所写的《山居笔记》就有其一定的客观性 , 是对我们文化的一次较为正确的评价 。而不是一再的强调我们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 , 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国 。
毕竟我们的文化也曾经遭遇过“焚书坑儒”、也曾掀起过令人发指的“文字狱” , 不论是以前的文人墨客还是现在的知识分子 , 我想谁都不愿意用八股文来禁锢自己的思想 。我们并不希望“独尊儒术” , 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这样 , 否则怎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说 。我们希望的是“百家争鸣 , 百花齐放”的盛况 , 在这世纪交接的时刻 , 是不是应该回头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笔一张一本 。作为前车之鉴 , 给后人留下的又岂止是精神财富 , 对一种文化的反思 , 恰恰能创造出另一种更适合现代的文化模式 。起初我并不能读懂余秋雨的散文 , 因为他的思想内涵还不能让我这个小孩所理解 , 但是我就是觉得他的话有道理 , 是他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 他通过他的笔 , 通过从他笔尖划过的字 , 把这种感受真真切切地传达给了他的读者 。我很感谢他 , 是他使我这个年幼的“学者”学习到了文明的内在 , 一种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识朦胧的人创造出的 , 而它的发展可能是经过几个或是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从远古文明衍变 , 推敲 , 再由几个在某几方面有着极其重要贡献的人将他推上颠峰 。而文明的衰败往往是毁在战争中 , 我们不需要讨论为什么而战争 , 但是确实是战争加快了文明颓败的速度 。更或者就只是这种文明不在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 总是会有一些人走出来 , 推翻它 。那些保守守旧的人不愿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 那些激进的人却试图改变现状 。于是乎 , 在激烈的争论过后 , 无论赢得胜利的是哪一方 , 对这种文明的摧毁是必然存在的 , 有时候往往一条极小的裂缝就会导致一座大厦的坍塌 。一种文明也是一样脆弱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 武将也许可以以武力解决一些争端 , 但是这一文明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精神本质和思想 。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 , 也是想能从精神上诊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虚的人 。文人能留下让人精神振奋的作品 , 但是许多文人不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生活艰难 , 这是文人的悲哀 , 也是文化的悲哀 。有这样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 , 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摆脱生活的负担呢?他们有着足够的精神食粮 , 却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 。这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那些只能作为他们丰富自己 , 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 。余秋雨在他的书中写到“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 , 这是中国老庄哲学早就阐述过的 , 然而都市的热闹去是人性的汇聚 , 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 ,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