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怎么写?( 七 )


《山居笔记》发扬的 , 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单一前提下的文化决定论 。这是余秋雨的一贯思路 。在《文化苦旅》中 , 借助山水的记叙 , 还不那么显眼 , 到了《山居笔记》 , 这层依傍没有了 , 这点便愈发见得分明 。《天涯故事》 , 作者随便拈出几个历史人物 , 就敢断言海南文明是“女性文明” , 从此便洋洋洒洒议论开去 。要在几千年的海南历史中找出骁勇善战、剽悍迅捷的例证 , 决非难事 。所以还可以比余秋雨更全面地说海南岛是“两性文明” 。《遥远的绝响》 , 劈头一句话就判定了魏晋名士多被杀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辅佐各个“统治集团”;“文人成批被杀”;这个问题不解决 , 后面的文字就成了为议论而议论 , 为抒情而抒情 。然而不管 , 径自写开去 。试参看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才能知道什么叫做史家眼光 。
再来看作者颇为自得的《十万进士》 , 如果科举史实叙述还大致不差的话 , 最后的一句问话充分显现了余秋雨的思维方式:“灿烂的中国文明 , 繁密的华夏人才 , 究竟中了什么邪 , 要一头钻进这种鬼火、呻吟和恶臭里边?”在余秋雨眼里 , 科举制度就成了中国文明的代表 , 考举者也就囊括了华夏人才 。经过余秋雨一解剖 , 才发现 , 原来中国文明史就是如此简单 , 简单到一篇散文就可以总结出一个文化命题!
要批评的 , 不是余秋雨史料的错误 , 不是《山居笔记》煽情的写法 , 甚至不是余秋雨喜欢标举的文化高调 , 而是它们背后的思考进路 。史料到了余秋雨手中 , 往往成了随意拿捏的泥团;抒情议论对于文化散文 , 通通是朱红青紫的颜料 , 一篇文字旁征博引 , 花团锦簇 , 还有“文化”的光环 , 可是作者的结论靠这些东西是推不出的 。一次两次不觉得 , 读多了就能感觉到 。
这里我要引用一位父执信中的话:“他(余秋雨)写到的别的地方 , 如道士塔 , 没有去过 , 不好评说 。但如都江堰 , 太熟了 , 就不免觉得他有点‘洒狗血’……”“洒狗血”是京剧术语 , 意指造作、不真实的作派 。《霸王别姬》里程蝶衣骂从花满楼赤脚逃出来的段小楼的相好 , 就是:“那就别在这儿洒狗血了 。”汪曾祺在《泰山片石》里称扬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说李白的“天门一长啸 , 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