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的读后感2000字怎么写?( 六 )


我不禁又跟着后怕 。那场运动似乎比我想象中的更为恐怖 , 工厂停工 , 学校停课 , 都上街批斗人去了 , 未来不知在何方 , 城市也跟着一步步走向毁灭 , 一步步在小农意识的侵凌中消亡了 。然后 , 一九七八年的那场会议似乎拯救了一切 , 可是繁荣昌盛的国家下掩藏了的究竟是危机还是更美好的饿未来 , 这又是个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了 。
我们现代人 , 居住在高楼大厦中 。可是 , 我们究竟想追求些什么?是独居于山林之中 , 还是隐于世俗 , 走向人性还是回归自然?这些看来对立其实和谐的选择 , 又令人有一番新的思考 。
余秋雨的文字便是这样 , 不在于优美华丽 , 而在于深刻思考 , 这并不是说他的文字不优美了 , 而是在赞扬那番深度 。
这 , 也许便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 。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 , 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 , 成于一九九四年 , 1995年8月在台湾出版 , 于1998年9月交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大陆版的《山居笔记》 。主要描写了余秋雨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创作成的 , 共11篇文章 。写作期间 , 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 , 不再上班;同时将写作与考察联在一起 , 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 , 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 , 在那本书中 , 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 , 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 , 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 。但是等到走完写完 , 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 。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随后 , 余秋雨便创作了这本《山居笔记》 。
《山居笔记》并没有比《文化苦旅》有所进步 , 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书中已经全部出现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 , 对尊崇文化的呼吁 , 对健全人格的向往 。它的写作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头 , 在巧合和偶遇中 , 发现了一根什么线索 , 然后“目光遥遥地投向历史的深处” , 一篇文化散文诞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