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如何写?( 五 )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 。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 。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
吴放著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 。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非常深,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同我一样的感受吧!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 。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我觉得,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 。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幼儿教师、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应当做的,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今天,我们面对多种教育理论,面对多样的课程的模式,必须从本地本园本班的现状出发,融合相关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 。《和孩子一起跳舞》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使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对照和学习的好书 。文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机智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而她在文中不时流露的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苦心,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的 。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俗话说的好,要是大家都会换位思考那该多好,学会换位思考能解决许多的问题,假如老师和家长的位置换一下,你会怎么考虑,你会怎么想,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家园合作是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既可以从老师这里了解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而老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孩子的有效信息,并且也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加大了对家长工作的力度,请有空的家长参与我们工作中的各项管理,在教育方面:请家长协作我们,帮助幼儿一起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着力于让家长增加了解、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更好的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