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爱因斯坦所理解的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教师十分需要通过种种努力争取早日具备的,因为这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
舒婷读初一时候的英语老师林老师就是具备了这种素养而对舒婷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舒婷当时活力四射,除了十一门学科外,她给自己又增加十门:看电影、看小说、爬树、打球、游泳、钓鱼……学校规定,星期天晚上不准看电影,她偏去 。她不怕第二天英语考试,就算临时抱佛脚,满分120分的卷子她也可以得113分 。这个情况引起了林老师的注意,她要用这个机会“教训”舒婷一番:试卷发下来,先是表扬,再是到黑板上重做,舒婷没想到她一下从113分跌到了47分!这无异于在她头上猛击一棍 。接着,林老师从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总评给了她一个“优” 。这让舒婷觉得老师既严格又公正 。之后,林老师找她现身说法,说早年自己的顽皮也不亚于她,结果发现生活没有根,没有核心,将来也没有办法找工作,希望她也能改过来 。舒婷觉得林老师语重心长,从此把她当作天边的一颗星,这颗星也照亮了她的前途 。
这个事例说明,教师要有一种素养,对于学生核心问题之所在非常敏感 。眼光一定要准,就像爱因斯坦能够把居里夫人的核心素养一眼看透那样 。那么,我们怎样具备这种素养呢?
一、不放过每一个纠错的机会
早年读到“我不去,如同你那样”这个句子,总以为“我”和“你”都不去,但事实上,“你”出现在“去”的那个地方 。原来这个“不”字不但管“去”,而且管“如同你那样” 。那么这个道理是不是正确呢?于是同“如同你那样,我不去”作对比:在这里,“不”字管不到“如同你那样”了,所以不能同上一句相提并论 。如果以“不”为中心,在“不”字的同一侧面作相应调整,前一句是“我不如同你那样地去”,后一句是“我如同你那样地不去”,的确不是一回事 。那么,这个道理能不能经得起重复性试验呢?不妨用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里的一句话来验证:
A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B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C替我们D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 。
原句中的“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到底是什么样?如果把它放在A处,则是他们既没有替他们本国人也没有替我们预备材料;如果放在B处,则是没有替我们预备材料;如果放在C处,他们倒是替我们预备了材料 。这都不符合原意 。只有放在D处,才说明他们是为本国人预备了材料的,跟原句的意思一样;所谓“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就相当于一个否定词“不” 。可见,我们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核心,不抓住决不罢休 。
- 校园法制宣传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 档案转出介绍信怎么写?
-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如何写?
- 质量、工期、文明施工承诺书怎么写?
- 旅行社营销工作计划怎么写?
- 初二开学周记如何写?
- 诚信考试的承诺书格式怎么样?
- 农业银行自我鉴定怎么写?
-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如何写?
- 没去升旗检讨书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