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中的日本精神》读后感1000字( 三 )


在某种程度上,长谷书写的日本“精神”史,可以说是一部日本审美史,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近代日本在国际上就以审美国度著称,即便有时候其审美包含了难以置信的暴力色彩,特别是剖腹 。《源氏物语》中繁复讲究的宫廷礼仪、《徒然草》《枕草子》中对日常的捕捉、饮茶艺术“茶道”中的诧之美学、浮世绘中令人神往的世景民情,无一不体现着日本精英那细致入微、精雕细琢的审美意识 。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读后感(四):珍宝中的日本精神:品味日本精神的三叠情怀
这是一部日本精神史,哲学家长谷川宏构思二十载,跨越美术、文学与思想领域,精选从绳文时代到江户时代,从三内丸山遗址的共同体意识到怪谈中的恶之魅力,旧址、工艺品与书籍,约60种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珍品 。走进这部书,就如同走进日本历史博物馆,边观赏这60个珍品,边回溯总结日本精神的形成与历史 。历史的容颜芳龄永继,文化的烙印历久弥新,蓦然回首,遍数文化珍宝之喜,历跨时空之思,慨人间思想沧桑之流转 。
书中前言提及何谓精神并给出了答案:人类与自然共存,并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力量和姿态就是精神 。精神是人类文化的丰饶之浪花,如何书写无形之精神,那些历史变迁的文化印痕这些有形之物就是精神之折射 。从日本精神之萌芽到江户时代之繁盛,所有文化古物都能让人流连徘徊 。
跨越千年的历史文物是对日本传统精神的具体展现 。日本的历史萌芽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绳文时代开始,挖掘的本州三内丸山遗址经过复原后巨大的立柱建筑物、火焰陶器和土偶,和全世界同期类似出土文物类同,这是原始人类似的共同意识,与暗含着祈愿的宗教意识 。因为水稻种植成为农耕社会的日本弥生时代挖掘出了大量铜铎,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增强了古人的交流,也引发了诸多战争,通过铜铎进行祭祀是当时人类的普遍行为 。日本的历史时代是古坟时代,阶级观念就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古坟规模中,前方后圆的大型土堆,比如百舌鸟古坟群等,古坟大型化转小型与部落转型成为国家,国王出现的过程相吻合 。从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到统治阶级出现个人意识的觉醒,乃至日本这个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不仅仅从遗址出土文物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在思想信仰上与文学作品中管中规豹,可见一斑 。
三内丸山遗址
外来的佛教文化与本土宗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宗教文化,并影响到了文化生活政治的方方面面 。公元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这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意义远远超过政治上意义 。588年,苏我马子建造日本第一座寺院——飞鸟寺,开创了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 。从飞鸟时代到奈良时代,日本迎来了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时期,具体体现就是佛教文化与美术作品,佛教的兴盛与原本存在日本的故有祖先崇拜并无冲突 。佛像传入日本后,被赋予了超脱人类的崇高美丽的精神,日本人改变了自己的宗教意识,通过建造佛寺和佛像延续着朴素的幸福与利益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