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中的日本精神》读后感1000字( 四 )


广隆寺
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7,8世纪的抄经是在唐代鼎盛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奈良时代的《紫金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正是巅峰之作,这是宗教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融合之美,既是对汉字经文的敬意,也是学习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而日本佛家思想的传播发展中净土思想是结合宗教创造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就是日本自古以来的自然崇拜和自然信仰,可以回溯到绳文时代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代表建筑是阿弥陀堂、净土庭院与镰仓时代的《来迎图》,脱离宗教精神去欣赏,也能感受到画面带给观众的速度感 。
除去拂去灰尘的旧址遗物,端坐在寺庙之中庄严法正的佛像与佛家经典,壁画作品,其中的图像画卷可以说是承载了人间历史的烦忧与灾难,记载着时代的变迁,沧桑的扉页与现实历史的相互映照,更能为文字后面的深层含义所悸动 。
万叶集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最能亲近丰富的日本文化意象与精神传承 。日本平安时代两大文学双璧《源氏物语》与《枕草子》中大量引用了古籍《万叶集》 。与日本神话《古事记》不同,《万叶集》是一部内容繁多的和歌集,类似中国的《诗经》,20卷的内容纷繁复杂,主题不一,这其中蕴含的文学意识也是日本人精神上的特质 。而平假名传播的十世纪,《古今和歌集》与《伊势物语》诞生,继承《万叶集》的和歌传统在《古今和歌集》上失去了百花齐放的多主题特点,而着重在“倦怠感”上,这种倦怠感无常精神被后世的物语等文学作品所继承,成为日本文学和日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物哀,这在日本平安时代王朝文学中的《源氏物语》与《枕草子》极其明显 。四季风景变换,人情冷淡话不尽悲凉 。
贵族文学向市民文学的过渡就是《今昔物语集》与《平家物语》,文学创作开始深入到庶民的世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作品很多都源自《今昔物语集》,比如最负盛名的《罗生门》就展示出平安时代后期民生凋敝,人性丑陋的一面 。而武士这个日本曾经显赫的阶级也在衰败的边缘,《平家物语》中平家一门最终灭亡,正是日本文学无常观的文学创作经典 。
江户时代的俳句、能、狂言、浮世绘与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精神的集大成者 。外部繁华纷乱战争不休的文学绘画戏剧作品逐渐走向内心,不管是稳定的东山文化,禅宗的自我修行,还是松尾芭蕉的俳句,都是寥寥几笔,简单几句,配上千利休的茶道,形成了日本独有的侘寂美学 。江户时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是去追求清寂,幽雅的意境,在孤独中寻找与世界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也从江户时代向未来延伸 。
海纳百川,向往自然,雅致物哀,回归内心 。在书中译者后记中译者总结日本精神的要义是对自然的亲爱之情,从王朝时代继承来的贵族世界的“雅”与潜伏在背后的悲凉 。人类精神世界的相通之处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与大自然共情,与人类情感共鸣 。这是思想的巨大包容性与共通性,精神,不是对象化的分人与国家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共同融入人类发展生命记忆的珍贵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