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如何写?( 二 )


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 , 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

山居笔记读后感如何写?


这两天都在品读余秋雨的散文 , 收获颇丰 。尤其是对中国的文化 , 人文精神的理解 。每每想到那略带晦涩却极具穿透力的文字 , 总能使我心底一颤 。在不经意间 , 我对人性的理解、对世俗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力在不觉间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鸟瞰的高度 。
游戈在那充斥着极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字里行间 。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联翩 。于是我悄然离开与其畅游在罗马假日空寂、穆肃的伟大 。震撼于都江堰超凡脱俗的水波凄厉 。徘徊于周庄水乡静溢、淡逸的绝尘 。踽踽独行于这世间的华丽风景 , 四周排满各国异地的风情 , 我好似彳亍在一条条“繁华”的街道 , 周遭尽是千古名胜的味道 , 我的思绪也同化在这种超尘的意境里 。
忽地 , 耳旁传来一阵轰鸣 , 于是静下心来 。侧耳倾听 。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刹在一个月落风啼的风霜深夜鸣钟 , 那鸣响深沉而凄楚 , 惊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张继的过客 。只见他提起涣散的双眼 , 迷离地凝望着不远处零星闪烁的渔火 。他轻拂衣袖 , 泯月华之光 , 粹然一声长叹:“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一首名作《枫桥夜泊》的诗文便横空出世了 。千年的岁月又不知有过多少名流官宦游历于寒山寺的风华 , 听闻过那深沉久远的钟鸣 。但历史的年轮压辘过他们过往的痕迹 。而寒山寺的那个不眠夜 , 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载光阴延伸到了那么遥远 , 它居然镌刻山河 , 雕偻人心 , 永不漫漶 。

山居笔记读后感如何写?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 , 以《历史的暗角》结束 , 这本书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 , 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 , 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 , 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 , 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 , 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 , 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 , 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 。
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 , 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 , 很多写到的地方 , 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 。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 , 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 , 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 , 很多时候 , 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 , 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 , 他是毫不吝啬的 , 不管时间还是金钱 。对他的文章 , 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 , 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 , 不在言论之勇 , 不在跋涉之苦 , 也不在考证之烦 , 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 , 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 , 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 , 用体温焐化坚冰 , 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 , 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