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XX1》读后感1000字( 四 )


说句题外话,在今年评定的个人通俗作品TOP10中,短篇集占6本,其中只有1本是借死亡事件来展开故事的设定系短篇集,如你所见,我并不是一个对“不可能犯罪”短篇多么热爱的人(其余四本书也指明了这一点,但这不意味着我对写不可能犯罪长篇不感兴趣…)总之,学生时代的作品就该有年轻的感觉,不论它是不是‘不可能犯罪’ 。

《西瓜狂想曲》冷水砼
文字很流畅的一篇 。废材大叔与女高中生的日常,以‘近期出现在浴缸里的西瓜皮’、‘经过书店的女人与孩童的只言片语’等信息为基础展开推理 。后文的处理某种意义上算是对‘少女为何展开推理’进行探讨,来使得两个主要人物有升华感 。推理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本质上和‘一句话推理’的思路没什么区别,是在发散了想象力之后,再用线索把部分想象力所指向的解答否决,再用逻辑把发散后的想象力往回收(我始终觉得在写东西这方面,想象力要比逻辑思维更重要) 。故事中所提及的与晒黑有关的解释,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总之,对于我这一个废材来说,作者写多少与废材相关的故事,我都会喜欢看 。可喜欢归喜欢,这篇但还不足以展现作者本人的特色,或者说这篇在这篇集子里有特色,但也不至于多么有特色 。(有预感这或许可以考虑变成那种有固定主角的系列短篇?就像小路幸也《东京町下古书店》那种?)
《牛顿与希波克拉底》孤杳
与地铁电梯相关的推理故事,作者让小朋友作为进行推理的核心人物,还让警察角色占据一定的篇幅,这里便会有警察与小朋友交流的戏份——我其实,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角色配置 。在以现实为背景的、不引入特殊设定的推理故事中,让一个小朋友在警察面前指点江山(而且你还不是西之园萌绘),多少给人一些‘违和感’ 。再说这个谜面,这个想法我很喜欢,大致上概括为‘按理来说某人某物本不能但还是进入了某地’的不可能犯罪 。读后面那个诡计时,我一开始没怎么看懂,多翻几下还是大致知道是个怎么回事 。我觉得,在逻辑推演上,作者写的时候应该要试着多预判读者会有哪些刁钻的假设,再借用主角之口把那些刁钻的假设给否决了——这方面作者或许做得可能还不够到位 。
《马天尼的梯子》钟声礼
这世界上我最介意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咖啡,另一个就是篮球 。(看到篮球PTSD)故事的大致核心就是‘某某人物对于某某人物象征着什么’,其中这个‘什么’往往是抽象的,作者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这个‘什么’ 。(我个人会喜欢这种类别的故事,参考名字里有三个字的某日本作者)钟老师在本篇目中用的是‘梯子’ 。故事中,角色们边喝酒边聊起那位神奇的学长,回想若干个当初在篮球比赛中发生的戏剧性桥段 。其中大多的叙事都被放在了引号里——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虽然这么说有些不礼貌,不过我并不认为引号内可以多好地呈现画面) 。倘若是把部分的叙事抽出,放置在引号之外,在第三人称中把所选取主要角色的感官全部打通,让角色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过去与现在,反复针对‘当初所认为的与现在所认为的存在多少差别’进行思考,或许会更好(个人看法) 。还有就是,这怎么看都不像是推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