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六 )


③第三个阶段是分化与变异的阶段 ,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 。这个阶段西方哲学的特点是加强了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动关系;同时 , 哲学家更多地关注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 , 而不是总体性的问题 。因此 , 这个阶段没有大家 , 只有一些否定性很强、立场比较极端的哲学家 , 如一些后现代的哲学家 , 他们使哲学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样子 , 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另外 , 实践哲学的倾向在加强也是这个阶段西方哲学的特点 。
第六节:若干方法论原则的说明
1.哲学史首先要客观 , 作者当然可以有 , 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 但必须是在客观叙述了哲学史的基本事实之后 。
2.应该在叙述有关哲学家的思想和命题时 , 注意它们的内在理路和该哲学家对它们的分析论证 。
3.要求交代叙述对象的理论出发点 , 和他面临的有待解决的历史问题 。
4.哲学史的作者应该向读者提供他的批评性看法 , 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 , 这对于从事哲学活动的人尤其重要 。
第二讲: 对理性的反叛:叔本华和祁克果
第一章:叔本华
1.他的散文随笔与培根、蒙田鼎足而立 , 是近代以来最好的哲学随笔之一 。
2.代表作:1813年 ,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8年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主要贡献:
a.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的意义问题直接挂钩 , 使得哲学从哲学家的高头讲章中解放出来 , 恢复了它的原始活力 。
b.突破学院哲学的烦琐八股 , 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与学院哲学为伍 , 成了后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自觉的努力 , 而叔本华自己在这方面只是走了最初的一步 , 他的著作仍可看出学院哲学的痕迹 。
4.沿袭人:
a.康德
b.莱布尼茨充足理由律
继承人:
a.像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
b.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概念
c.弗洛伊德的“里比多”概念
5.叔本华评价失位的原因:
a.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一定不为许多人所喜
b.新旧混杂的哲学思想和风格也往往使人不容易看清他的创新之处 。
c.叔本华的个人行为与他学说的反差也会影响人们对他哲学的公正评判 。
6.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对我们呈现、被我们表象是我们关于它的一切论断的前提 , 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 。
=它对我们永远只是我们表象它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