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这十五讲中涉及的哲学家29人 , 涉及哲学主题15个 , 可以看出 , 各种现代哲学更具有独特性而不是同质性 , 彼此间的思想继承关系差异也极大 。但本人以为 , 张老师在这本导读书中介绍的现代哲学的共性 , 有以下几点(1)在对待理性和知识的问题上 , 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观相反 , 坚持实用主义或者说实践取向的理性观和知识观 。(2)都“面对形而上学的危机 , 遗忘了存在 , 不适当突出人 , 以为人可以任意支配存在”的时代问题(P315)(3)不再以“主体”“客体”的二分来思考问题 , 而将二者统一起来 , 有时将其表述为“生命”“经验” 。以本人的志趣 , 主要关注的是那些重在谈论虚无主义、人生意义等问题的哲学家(祁克果、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萨特) , 而对于分析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谈论较少 。
而所谓“人生意义”问题 , 其实就是“人何以成为人”“人如何成为自己”的问题 。其中最令人惊艳的 , 无疑是祁克果(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这里主要对张老师的导读进行一些摘录和评论 。
摘录小结:
祁克果认为 , “自我不是一个实体 , 而是一个可能”(P52) , 也就是说 , 我们存在的肉身 , 并非自我存在的铁证 , 而自我的完成其实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 。黑格尔将人类存在理解为概念的推演 , 在实践上是取消了人自由选择的可能 , 而这种选择才是人之为人的标志——这种选择一定不是逻辑的活动 , 而只能是生命的活动 。哲学不是要回答“我们怎样认识”或“能认识什么”的问题 , 而是要回答“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P50)这里摘录一段非常喜欢的祁克果的日记:
“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弄清楚我要做什么事情 , 而不是我要知道什么事情(在做每一个行动之前须对之有所了解这一点不在此列) 。问题在于了解自己 , 认清上帝真正希望我做什么;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对我来说是确实的真理 , 找到一个我能够为它而生为它而死的观念 。”(P48,宾克莱《理想的冲突》)
而如何找到这样的观念 , 意识到自我完成的任务?这就要经历一种精神状态“畏” 。“畏”和“怕”不同 , 怕有一个明确的对象 , 如怕死、怕鬼 , 而畏没有明确对象 , “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 。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 , 就像一个孩子既想逗弄蛇 , 却又怕被咬 , 既想趋近它 , 又想远离它的那种矛盾心理 。“畏”面对的是虚无、未知 , “畏”具有自由的选择状态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从一种生存状态跃入另一种生存状态 。生存就体现在这种主动的选择和跳跃上 。只有做了这样的选择和跳跃的人 , 才真正生存着 , 而不仅仅是存在着 。”(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