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什么是教育》经典读后感有感】针对当时德国教育的一些弊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比如:工具化的教育仅仅将人视作功能,只提供单纯的训练而不注重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个人对教育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但由于缺乏统一观念的支撑,却显得贫弱无力;关于教学的书籍文章层出不穷、教学技巧不断翻新、一种教学尝试迅速替代另一种教学尝试……时代焦虑地关注教育,却使教育变得稀薄而空洞 。在雅思贝尔斯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理性的培养与精神生活的涵育三者的结合 。在本书最后两章,他勾勒出了理想中的大学的样子 。“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空气 。”大学教育不应固守大纲要目,而应当鼓励一定的冒险精神,鼓励学生与世界、他人以及历史传统发生真实的接触,鼓励他们在困难中披荆斩棘 。大学教育针对的是一些经过特殊选拔的学生,他们为异乎寻常的精神意志鼓舞,且具备足够的资质 。大学应当将主要精力倾注在这些人身上 。而对于资质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开设一些难度少许高于他们接受能力的讲座和研讨班,也胜过过分地简化学习内容来换取他们的充分理解 。大学应当营造一种哲学生活的氛围:人们聚在一起,但每个人本质上都是独立的,自由是凝聚他们的唯一力量 。一个精神自由的人能辨认出另一个自由的人,即使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也始终彬彬有礼、渴望成为朋友 。因为在更深的层面上,他们同属一个充满自由可能性的共同体 。在大学的领地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以外,没有任何权威;而对于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追求,但另一方面,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最终的真理 。人文科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参与人类历史,它使人认识到人类可能性之广阔 。自然科学的教育价值则在于培养精确的观察习惯 。而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即可以为追求客观知识而暂时悬置自己的价值观点,不偏不倚地分析事实,并保持怀疑和问难的能力,从而将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观察、沉思和对周围世界的把握 。雅斯贝尔斯还主张,科研与教学应当结合在一起 。因为理想中,最好的科研人员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他能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求知过程,接触到科学的精神 。可以说,他本人便是活灵活现的科学,他能在学生心中唤起与他一样的激情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家身份,使他善于从哲学的根源来洞察教育的本质,他在书中还专门论述了诸如语言与真理、艺术审美与教育、自由与权威的辩证关系等等 。我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为雅斯贝尔斯的慎思、洞见与雄辩折服 。我想,对作者最大的尊重和感念,莫过于认真阅读他的作品,这篇短短的介绍可能难以概括大家能亲自从书中领会到的内涵,还是请大家去书中感受雅斯贝尔斯的博大精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