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锦集( 二 )


都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也能从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
作者在和孩子读王维的“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时,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孩子呢?也许孩子对父母的故乡记忆很淡,但是当她年龄渐长,她也许也会明白乡情 。在这本《爸爸的文字课》里,作者主要写的是自己与孩子读诗、理解诗的点滴,读着诗,不动身,也似乎已进入那千变万化的世界里 。在这阅读之旅里,看世界、思考人生 。阅读慢慢地成为小女孩的一种生活方式,她从读到写,迈进了文学的门槛,一定也会沉浸在那文字的满足中 。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二):阅读,让美好与美丽出现在文字中
阅读,让美好与美丽出现在文字中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与好动,我们必须用心与耐心才可以将这天性引向美好与纯真 。也许我们觉得孩子始终会成长,而美好单纯始终也会变成尔虞我诈 。只是,没有在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成长了的树木也难以成才,而让这种子成为参天大树的关键,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爸爸的文学课》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让诚实、美好、善良、真诚等优良品质,在精心挑选的华彩篇章里变成可以咀嚼可以回味的文学盛宴 。也许,从孩子的角度,读这些我内心显得艰深,然而,正如种树,埋下了种子,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
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王亮做得最好的一点其实不是灌输思想,而是爱的教养,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读这些作品,让每一篇洋溢人文精神光芒的文章可以静静地呈现在笔下,在与孩子的一篇一篇阅读中,我们看的是孩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慰藉,也看到文字阅读里展露出来因精神鼓舞而奋勇向上的创造力 。读这些作品,我们捍卫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人文精神 。
以阅读诗歌为例,王亮给的是问题是“如果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而孩子的回答是“如果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这个就成了读诗歌时人们的领悟与感想 。王亮以父亲的身份来给孩子读《咏鹅》与《江南》,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诗,荷叶鱼儿与白鹅浮水,这些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场景最容易唤起孩子的童趣和童心,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语言很有生活化场景的呈现,我们无需去考虑太多,但是却可以借助这些画面的描摹来让我们自己也明白,其实,诗歌的意境在于感悟和领略,并不在于背诵 。
再如读亨利·米肖的“一次热带之旅与热带诗歌”,我们也许看不到太多,但是“香树带着它的香,龙血树带着它的血/惜比古树到达上空时全是白色,它们在向上”,王亮不是为了解读意象和内涵来带着孩子阅读,而是为了告诉孩子 。《爸爸的文学课》里说,读书始终是有生活的触动的,而这篇文章,正好是和孩子旅游之后开始的,在热带气候与孩子的热切期盼中,他们开始探讨旅行有关的话题,“诗以纪游”,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读的时候,其实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得出,孩子并不懂生命的意义,也无法深刻地理解旅游对生命的意义,但是却可以懂得“热带雨林的植物要拼命往高长”的目的是为了“阳光” 。生命里必然有的追求,就是阅读的意义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