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摩的侄儿》读后感摘抄( 三 )


至于小拉摩,虽然从小也在尝试创作出让人们赞美的音乐作品,但始终没有办法达成,他将自己比喻为处在“曼尼巨像”旁边 。在埃及曼尼巨像旁边的所有雕像,都同样地被日光照射,可是只有曼尼巨像能够发出声音 。在受眷顾的天才旁边,有着的是贫困的大多数 。根据这一观点,小拉摩似乎认为天才是先天决定的,因此才能够在后天相同的土壤中脱颖而出 。
与之相似的是,小拉摩认为人的本性更倾向于牺牲同类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并非像“我”所认为的那样追求德行 。在小拉摩看来,德行和哲学并非是为一切人造的,他嘲笑“我”说,“你们相信有一种给所有的人造出来的幸福”,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虚幻 。假如达到了城市和宫廷中最重要那部分人的那种地位,就会刚好过上他们所过的生活 。如此而已,并不会带来任何的改变 。尤其对于有钱人来说,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失掉身份 。在这种观念之下,并不会有接近于儒家的那种在其位、尽其职的说法,因为既然一个人是为了致富而执掌一个职位,尽责任不会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相反,谄媚奉承,拜访大人物,研究他们的趣味,顺从他们的怪癖,为他们的罪恶服务,赞同他们的不义,才更能让自己有上升的空间 。
“我”尖锐地指出,如果家庭教师也抛弃掉责任,那么孩子的教育将受损 。对此小拉摩却表现出不太关心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受害者是自己女儿的丈夫或是儿子的妻子 。“我”把有钱人的快乐归为一种感官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们把一切都消耗了,让他们的心思愚钝起来,同时也让他们非常无聊 。“我”指出了让“我”认同的那种尽责任的生活方式,为善行而心满意足,为尽孝而激动万分 。这种道德的获得感反而让小拉摩觉得奇怪 。“我”一针见血地指出,小拉摩“不能设想一个人可以超出他的命运之上”,不能意识到在高贵行动的庇护之下,人们不可能感到不幸 。于是乎,就得出这样一个问题,人应该把“正直诚实”视为超出命运之上的准则吗?
在“我”看来,这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而在小拉摩看来,无数的正直人过得不快活,无数快活的人却不正直,乃至平时总是扮演小丑的自己,因为偶尔在哪一瞬间表现出理性和诚实,竟然被主人驱逐,落得没有晚餐去处的下场 。由此,正直诚实的正当性似站不住脚 。“我”指出,这恰恰是因为没有及早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寻求过免受他人奴役的独立生活 。但是小拉摩又为自己提供了辩护,亦即自己过得至少是最舒适的生活,尽管像“我”所说那样不安定也不端正,但是对自己这样的“懒汉”“傻子”和“无赖”而言却是最合适的 。既然他能通过恶行而不费劳力地得到快乐,为什么要把自己改造成并非与本性相符的那种有德行之人,让自己获得陌生的性格,如同在地狱里受刑那般呢?在他看来,德行是反天性的 。“人们歌颂德行,但人们却憎恨它,躲避它,它是冷冰冰,而在这世界上人们必需使自己舒适快乐 。”德行不能达到,就用别的路径 。德行是不愉快的,无乐趣的 。而小拉摩想要就是想要通过滑稽和愚蠢让对生活厌倦的上层阶级发笑 。他自认为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亦即做许多富有强盗中间一个快活的强盗,而非独自地和叫花子在一起啃面包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