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锦集(19)


正义=》同心一德与友爱
基于此,确实立刻进入了城邦的讨论 。自由人和奴隶作为雅典城邦中基础性的两大集团 。按照苏格拉底的认识:如果是最好的,那么自然所有人都想要、也认为应该去不断靠近这样的最好的东西——不正义 。根据这样的逻辑,那么城邦必然是会落得无力的下场,而毁灭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351d)
随后进入了人与人交往层面(上述是作为共同体层面而言),指出了不正义如若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会导致彼此不和、互相仇恨 。
个人层面:
1)在讨论个人层面时,苏格拉底提及了他所认为的“性质”与“作用”之间的关系
2)个体内部,无法行动
3)与自己为敌,与一切正义事物为敌
诸神=正义者
正义的人=诸神之友
此处,特拉需玛科第一次将自己不愿反驳的原因表达为除了厌烦等情绪因素,而指向了在坐的“同伴们” 。这意味着,他知道,从社会角度而言,苏格拉底所谓的正义是受到诸神的背书的 。
在352c,苏格拉底又一次揭示了正义所具有的特点——正义是存在程度的 。
在352d,苏格拉底提起了之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正义的人与不正义的人哪个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这里实际上值得注意的是“更好”,“更幸福”的内涵 。这是具有双重含义的:
1)道德意涵,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实际上指的是更有道德地生活(显然,苏格拉底偏向于此作为根本性的诉求)
2)实用主义意涵,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指向享乐主义的快乐,物质与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
布鲁姆对此的考察也指出,一个东西或一种说法可以是“好的”,但却并不一定是“真理的”或者说“正确的” 。
但是,苏格拉底在此处又说,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生活” 。把这个明显具有模糊性的问题与“生活方式”相联系,这说明,从最低限度上而言,“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的,这似乎是苏格拉底也不能够忽视的一点 。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特拉需玛科那里,他认为的“更幸福”,明显指向了2),这解释了他所描述的生活方式 。似乎在此,苏格拉底也必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向在场的人做出回应,因为他自身的倾向是明确的——正义地生活是一切的基础 。
为何在353b特拉需玛科并未对“…它就有一个属于它的品德…”做出疑问?那么合理的猜测是,他们对于这个词有一个我们作为现代读者所有没有的共识:这个词广泛意义上指出的意思是—将其作用或功能完美的呈现 。(353b)
例子不再赘述,但是对此的推广意味着这里确定了一个“功能—品德”的一体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