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悖论读后感锦集( 四 )


这个秘密最终由马克思揭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独创性就在于,它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让工人产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它们的一线劳动者都在创造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被另外一些人所瓜分,这些人包括: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地主以及拥有专利和特许经营权等稀缺资源的人 。
但新古典学派认为,价值多少和人类劳动无关,它只取决于对消费者的有用程度,也叫做“效用” 。但是“效用”它因人而异,还随时随地都在变 。价值取决于“效用”,就让价值变成一个完全主观的东西,根本没法客观衡量 。我们怎么知道谁创造了价值、谁攫取了价值呢?没法知道 。新古典学派直接取消了“价值创造”的问题,认为一个东西只要能够在市场上交易,那它一定对买家具有“效用”,这就自动证明了它的价值 。在新古典学派看来,劳动、资本、土地,这些都是生产要素,它们都在市场上获得了各自的价格,所以它们都创造了价值,剥削是不存在的 。
实际上,新古典学派在1960年代成为经济学“正统”之后,关于“价值”的讨论就从经济学主流话语中消失了 。带来的后果是,原来古典学派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价值攫取者”,比如收租者、放贷者等等,纷纷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为了价值创造者,理直气壮地从经济体系中大捞好处 。
02价值攫取有什么方式
价值攫取有什么方式呢?书中提到很多,比如,风险投资、垄断、金融化和专利权 。我们今天就主要来了解一下金融化和专利权 。
1、金融化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再到熊彼特,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金融业虽然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进行了价值的转移,所以属于非生产性行业,金融业产值并不计入GDP 。但是,从1960年代开始,随着新古典学派成为主流,经济学界开始转变观念,认为金融业并不仅仅是赚利差钱,而是在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它属于服务业的范围,同样是生产性的,同样创造价值 。
随着主流学界的观点改变,再加上金融业自身坚持不懈的政治游说,到1970年左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金融业纳入GDP计算,同时对金融业放松管制,金融业迎来了大爆发 。到2002年,美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占全国企业总利润的40% 。虽然这个比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跌到了10%,但四年之后的2012年又快速回升到了30% 。金融业利润的增长远高于劳动收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 。
【增长的悖论读后感锦集】金融业的高利润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金融业人士当然相信,这是他们凭实力赚来的 。比如美国著名投行高盛,它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陷入巨额亏损,靠着美国政府242亿美元的救助才活过来,然而仅仅一年之后,高盛CEO布兰克费恩就敢理直气壮地宣称:“高盛员工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