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读后感精选( 六 )


当你用至简、有效而奇妙的方式与自己亲密为伴、真实靠近时 , 会发现这世间看似最艰难的事——认识自己 , 原来如此简单 。
一 读懂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在朱老师看来 , 很多古老的学科就像一棵树 , 树干是该学科内学者们承认的基本定律 , 在这个树干上 , 分出学科的各个分支 。但是对于心理学而言 , 就像灌木丛 , 没有大家公认的基本定律 , 各个学派有自己的基本定律 。
【自知读后感精选】行为心理学注重人的行为 , 认为思想、情绪、感受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 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家不应该去管一个人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 只需要知道他的行为受什么影响即可 。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活动很重要 , 心理学家需要了解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 。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是很有潜力的 , 人性在本质上是善良的 。心理学家需要去引导和挖掘人去发现和认知内心深处的善良 。
心理学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观点不一 。人本主义认为行为主义的方法太过机械 , 精神分析又太爱挖人心灵深处的那些病态念头;行为主义觉得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不够严格 , 而精神分析觉得行为主义太过肤浅 。
二 意象对话技术的缘起
朱老师最开始学习心理学源于对释梦的兴趣 , 并逐渐接触到心理学家关于梦的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 , 梦是为了满足愿望 , 而这些愿望是平时被压抑的愿望 , 主要是性的欲望 。他认为 , 梦之所以表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 归根到底是一种“伪装” 。而荣格认为 , 梦不是在伪装 , 而是在揭示 。他认为 , 在潜意识中 , 心灵仿佛一个“活在我们心中的原始人” , “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 “他”不需要伪装 , 而是用梦来启发我们 。作者更认同荣格的观点 , 认为梦、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精神病人的思维、催眠状态下的一些心理活动都是人格中另一种认知方式的表现 , 是一种象征性的原始思维 。
在借鉴荣格关于梦的理论观点之上 , 朱老师同时吸收了其他思想 , 如美国心理学家阿瑞《创造的秘密》 , 以及道家和佛家的观点 。随着思想的不断完善 , 朱老师提出假设 , 即催眠状态下的想象和梦都是同一种认知方式的表现 , 并通过实验得以证实 。同时 , 由于来访者往往不能清醒记着自己做的梦 , 这导致释梦自身存在局限性 。因此 , 朱老师认为不必非要释梦 , 而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让来访者去想象一个意象 , 治疗者参与到意象中和来访者对话 , 这也就是本书介绍的核心心理治疗方法 , 意象对话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