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读后感精选( 三 )


《自知》读后感(三):《自知》
之前听到这样一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 , 一是太阳 , 二是人心 。想要了解人的心灵 , 堪比探索浩瀚的星空和汹涌的大海般艰难 。遇到这本书 , 仿佛为航行的船只筑起了灯塔 , 寻找到了方向 。
这部书上篇和中篇主要引入和介绍“”意象对话疗法“ , 语言具体形象 , 作者还添加了大量的实例辅助读者理解 , 对于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来说 , 也很容易上手 。
我大学本科不是心理学出身 , 但有辅修一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 , 在逐渐了解这门学科的同时 , 也意识到了一些原生家庭的问题 , 之前的几年 , 一直纠结于“因” , 却不知如何改变 , 也找不到能有效自救的方式 , 但遇到了这本书 , 不仅了解了意象对话疗法 , 也找寻到几个实用的小方法帮助自己 , 比如:自己不善于社交 , 那就找个社交能力强的榜样(榜样的外在条件最好和你相似) , 通过想象自己和别人融合而获得别人的品质 , 每天想象她的照片进入胸膛 , 扩大 , 直到和自己的身体一样大而且融合 , 每天练习10分钟·~20分钟 , 就会有明显收获 。书中还提到了“看房子、寻找自己的守护者”、“滋养树木”等方法 , 我尝试着与家人一起进行想象游戏 , 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 , 了解到家人的内心世界 , 还增进了感情 , 确实很实用的一本工具书 , 强烈推荐给大家 。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下篇 , 作者分别给心理学家和读者两个角色提供了指导 , 心理学家方面:作者指出 , 意象对话的前提是用心 , 再辅以心理治疗技术 , 理论终究要为人服务 , 所以用心尤为重要 。作为心理咨询师 , 应有的素质 , 是共情能力 , 所谓共情 , 并非模仿来访者的感情 , 也非与来访者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 而是把我们自己调协到来访者的频率 , 体验来访者的体验 , 却不沉溺于来访者的痛苦 。而站在读者角度 , 作者在书中指出 , 意象对话的恐惧 , 实际上是害怕面对自我 , 害怕了解自己的弱点 , 害怕正视自己内心的需要 , 我深以为意 , 人 , 最难面对的是自己 。作者同时也给非专业人士提供了自助的思路与技巧 , 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人本想趁周末放松 , 休闲一下 , 选择了去雕塑公园 , 结果雕塑公园关门了 。他的心情陷入了沮丧 , 总觉得计划被打破了 , 一天都郁郁寡欢 。可是他的本意难道不是寻求放松吗?雕塑公园可以 , 那人民公园不可以吗?这本书给了我启发 , 生活中我经常如此 , 没有了解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 常常本末倒置 。可意象疗法就很容易拎出主要原因 , 从而通过这两个相似的意象把能量由雕塑公园转到人民公园 。还有一个与家人相处的例子我觉得很妙 , “好”与”不好”是两条能量之河 , 妻子经常看到丈夫的“不好” , 总觉得缺点多于优点 , 慢慢地只看到缺点 , 最后注意力就从“好”的能量河完全转到“不好”的能量河 , 父母对孩子也是这样的情况 , 总觉得孩子可以再优秀一点 , 所以只紧紧盯着孩子的缺点 , 殊不知这些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 , 却用他们的批评和指责 , 日日夜夜地坚持努力做一件事 , 那就是毁灭孩子的自信 , 费力地把他们推向失败 。如何挽救?先找到孩子身上的一些优点 , 一点点就可以 , 然后逐步加强扩展这些优点 , 如星星之火 , 可以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