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经典读后感有感】TA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应该信息里有五种特殊的命令被孩子以负面的形式写进自己的脚本,它们被称作为驱力,包括:要完美、要坚强、要努力试、要讨好他人和要赶快 。单从字面来看,这些基本上都是我们日常被鼓励去追求的目标,在TA里作为驱力出现时,特指消极负面的含义,意思是当我做不到这些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自己不好,为了获得我是好的这种感觉,我就会被这些驱动着去表现自己 。要完美的驱力下个体会表现出面面俱到,不允许自己犯错;要坚强意味着不可以展示脆弱;要努力试会时刻让自己处于一个忙忙碌碌的状态,并不是奔着要实现某个目标而去;要讨好他人把照顾好别人的情绪感受放在首位;要赶快则一味追求快速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快 。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这五种驱力,只是强度和排序会有所不同,排序最靠前的就是这个人最基本的驱力 。
五、关于心理道具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都会经常使用到的道具,用TA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就是:漠视、参考框架、再定义和共生关系 。
扭曲的感觉是孩子在无意识中为适应父母的要求、获得安抚而发展出来的脚本策略,无益于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我们合理化了这些感觉并把它们固化在了我们的人格系统中,自动化地运作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 。我们意识不到当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放弃这些策略,运用现在已经拥有的资源去真正解决问题,除非这些策略能被我们看见,也就是意识化 。
这个强化的记忆就是点券的叠加过程 。每一次扭曲后产生的感觉,就是对这种感觉的点券的一次收集 。收集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兑换一个和这个扭曲感相关联的结局 。对于输家脚本的人来说,他可能会用很长的时间收集很多,然后一次性兑换一个很猛烈的结局 。
六、心理游戏
卡普曼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放置的是在游戏中出现的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妻子首先是以迫害者的形象出现,丈夫是受害者姿态 。很快丈夫转换到了迫害者的位置上,妻子变成了受害者 。这次交流的结果是丈夫在反攻之后,看到妻子沮丧的样子,说:“行了,我知道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不跟你吵了 。”这个时候丈夫又转移到了拯救者的位置上 。
所以心理游戏和扭曲一样,都是对脚本的强化,最终走向早已设定好的结局 。而心理游戏中收获的扭曲感比扭曲来得更强烈,往往是扭曲交流者感觉到安抚强度不足的时候,会升级上演的模式 。由此看到,心理游戏欲罢不能的另一重原因,它可以替代亲密来获得高强度安抚 。
伯恩发现心理游戏会经历六个阶段,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作G公式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首先是有一方抛出了一个“饵”,另一方上“钩”,然后发生“反应”,随之会有个“转换”的过程,再然后进入“混乱”状态,最后收获一个大家都不舒服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