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犹记得张经纬在《四夷居中国》曾感叹说,“旅行使我对东亚大陆人类迁移过程的立体认识变得丰富起来,我渐渐在前人迷失徘徊的地方找到了那条深藏在落叶和尘埃之下的路径——那条事实上早就存在于厚厚文献之中,覆盖重重歧义解读,却从未被人真正发现的人类迁移之路”,读到这里,我曾天真的以为,张经纬口中的“旅行”或许比真正的旅行也不会困难多少,这样一边游走于各地,一边做着研究,岂不羡煞旁人?
直到再次读到张经纬老师的作品,才彻底领悟“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而这“旅行”的意义也远非字面意思所能理解的 。如果说之前看到的多是张经纬老师“旅行”成果方面的展示,那么这本《田野:一位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所呈现的就是“旅行”背后的艰辛过程和作为“行者”的他们内心之中的斗争与矛盾 。
《田野:一位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这本书可以说从名字开始就直奔主题——田野,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那“希望的田野”大相径庭,这里的“田野”所指的是一种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论,是“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
这“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取得过程可着实不太容易,张经纬老师通过这本《田野》所呈现的,正是他的“人类学家成长”过程,是他所经历的田野调查的随笔合集 。从这些随笔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的犹疑和纠结,也读到了看似有趣的“冒险”背后的种种坎坷与艰辛,更理解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都是从“无从下手”到“找到出路”的“进化” 。
其实田野工作在很多研究领域并不少见,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为了反映萨哈林岛这个人间地狱的生活,就曾冒着严寒、拖着病弱的身体横穿西伯利亚,来到了萨哈林岛流放地挨家挨户地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调查访问,记录了约一万个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状况,这为他日后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罪恶的著名小说《在流放中》和《第六病室》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 。
对于人类学而言,有个说法是“人类学者是活在田野中的”,因为人类学田野工作少则八个月,长了的话几年也是有的,两三年的田野在人类学中并不算少见 。这条路对于张经纬而言,也并非走得一路坦途,有过茫然,有过疑虑,给黑猪群让过道,也走过墓碑铺成的路,有过心理落差,也曾不知所措……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曾走过许多弯路,也放弃了许多别人眼中的正经之途 。所幸,我在这片荆棘丛生的荒野中炼成了我的独门秘籍”,那些难得的经历并没有击退他,而是指引他走上了另一种人类学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