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全四册)》读后感精选( 二 )


后来上学的时候,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也往往是课本里面与动植物和大自然有关的问题 。比如说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我会想:“猿猴真的喜欢啼叫吗?它们的叫声是什么样的?”比如说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会想:“茱萸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把它插到头上?”
其实在我国古代,祖先和大自然的关系,远远比现在要亲密得多 。几乎每一种常见的动植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特别的含义 。就拿柳树来说吧,古人在送别的时候,往往折一支柳枝赠送给远行者,久而久之,杨柳就有了依依惜别的含义 。所以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才有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
最早把诗歌和博物学知识联系到一起的,是春秋时代末期的孔夫子 。孔子在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学《诗经》,为什么要读诗歌 。他是这么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意思是说,读者从《诗经》里面可以学到兴、观、群、怨等各方面的教化,进而用来孝顺父母、效忠君主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认识一些动植物的名字,增长见闻、陶冶情操 。
这套新书原本的选题叫“古诗词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从我们熟知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容易被孩子问起的小问题,然后解答出来,希望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起到“增长见闻、陶冶情操”的目的 。
我既不是科班出身的生物研究者,也没多少才华,所写的科普类文章几乎都是出自于采集、裁剪和加工文献中的材料,勉强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裱糊匠”——或者,我的科普水平也仅仅相当于小时候看的月份牌 。
但我自己也觉得,科普最大的作用是让一名读者对某个领域或是某个问题产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套书如果能让孩子们翻找到自己曾经问过的问题,就还是很有价值的 。
《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全四册)》读后感(三):别人家6岁背500首古诗,你家却不行,找到方法啦
《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一个孩子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他就是年龄最小的“10后”沈子杨 。
沈子杨参加比赛毫不怯场,6岁多的他已经会背500首诗 。
这位优秀有才华的孩子令不少家长羡慕不已,包括我 。
想想我家娃6岁了,会背的古诗十个手指都能数出来 。
现在每次教他读古诗,还没读两句,就摇着头说:“妈妈,你读的这些是什么意思,我都听不懂,我想去拼乐高 。”
每到这时候,我就不禁感慨:优秀的孩子果然都是别人家的 。
直到最近看了《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这套书籍,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才发现问题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