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100字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100字
文章图片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是一本由黄卫 著 / 黄缨童 绘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一):科普爱好者必读
讲述中国古代气候观测和测量科技在世界气象科技史上的先进性为主,并观想当时的历史及人物背景,以视觉系统设计科技信息图展现测风神器“相风铜乌”,古代测量雨量的工具天池盆、圆罂,从“琴弦测湿”到“挂炭天平”再到“鹿筋吸湿”等各种观测和测量风、雨、雷电、温度、湿度和古气象台等的装置和科技 。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二):一本既小众又大众的科普读物
花了几个晚上阅读,此书内容详实,插图丰富,版面设计开放灵活,里面很多时间节点的整理本就很费心思,作者又选择了直观美观的信息图来呈现这些好不容易整理出来的资料,《一只早飞千年的鸟》真是一本难得的科普读物 。
这是一本既小众又大众的科普读物 。小众是因为气象科普图书较少,大众是这本书创新性地把难懂的知识降维到了读者看得懂且喜闻乐见的程度 。
客观地说,这本书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里面有些内容还是较专业,对读者的知识面有要求 。但是,相信即使暂时看不懂那些专业的知识,也能从诗情画意(对,书里引用了很多古文、古诗词),绘声绘色(书里的图太多了,尤为难得是主要是作者自己画的),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气象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
说到文字与插图的配合,可能是原有资料的稀缺,有几个介绍,如塔楼的防雷针设计,原件的配图不够清楚,或没有充分放大 。当然在后面的原理图中有部分阐述
全书最后一部分北京古观象台8大观测仪器的描述相当丰富,配图也精美,这样比较前面部分就弱些 。虽然都是天文类,但是从节气入手解释,也可以理解 。
读完书的感受是中国的历史太久远,可保留的东西太多,反而又失去很多啊
相比西方,中国的技术都是传承的,而不是形成标准流行的,跟现代社会基准不相符,似乎就像中餐和西餐的区别 。就像欧洲,关于避雷的实验一出,西方各地各国都会自己动手,于是,有了改进、推进、革新 。温度计也是一样 。
期待这些对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的挖掘与可视化普及,对今日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提升带来新的启发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三):还有下一只早飞的鸟就在那儿
中国古代对于气象的观测能有多大成就呢?飞越千年的鸟会是美学意义大于科学测量价值吗?抱着疑惑和好奇,翻开这本书 。但也由此觉得如果不与别人比较,你永远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