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100字( 二 )


书中从风、雨、雷、湿度、温度、气象几个方面层层展开,有中国古代的探索发现,更有与西方的横向对照,由此只能感叹:中国的实用学中也许正蕴藏着未被系统总结的科学性!我们需要自主地发现中国,以古鉴今,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原来古代屋脊两头的龙头,鱼尾铜瓦不仅是装饰或具某种图腾意义,它们竟然也有避雷针的功能 。而这种避雷设施在中国古代也竟然不单是一种,有寺庙顶部的针形,有建筑内部避免跨步电压的悬空立柱 。雷电成为中国人共存的一部分内容,我们用礼仪去消解对于雷电的恐惧,雷雨天不出门,在家潜心静坐降低人身安全风险,也给我们以安定的力量 。我们也以实用逻辑为导向,依据经验总结创造有避雷功能的住所 。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中隐藏着全面而系统的考量,由古时民间谚语可窥见一二 。西方人也有对于雷电的记录,但内容更加详细;他们同样有对雷电的探索,不过也实验过程更详尽,发明创造者的署名更醒目且不吝惜地被载入史册 。
我们明明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并且成就很高,为什么总是被埋没和隐藏?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最后一集,也有爱书的人们与前人对话,发掘我们自己的历史 。这个过程真教人快乐与热血澎湃着 。也许这无名的涪陵石鱼中还有很多无名的故事有待我们找寻,但如今它早已沉没 。但我们还有千万甚至更多先辈们的宝藏,亟待保护、科学地发掘和展示给大众,我们也是中华儿女,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深深扎根中国大地 。
也许我们还会发现下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谁知道呢?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四):《一只早飞千年的鸟》带我们飞回千年,飞回古代气象世界
3月23日,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正好读到这样一本应景的书,来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黄卫著、设计师黄缨童绘制的科普著作:《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技术》,为我们普及古代气象测量的知识,为气象日增添风采,也值得推荐给对于气象、对于科普感兴趣的朋友 。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是一本关于我们中华传统中对于天气、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气象数据测量的相关内容的普及著作,作为横行对比,相关世界上气象测量的内容也囊括其中,全面而系统性的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 。
气象现象都有什么呢?气象数据都包括哪些呢?古代关于气象测量的仪器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这本书一一为我们解答 。
风、雨、雷、湿度、温度这就是气象学意义上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 。我们现在依然要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天气情况,当然现代有了相关的仪器,这些数据的记录也就更容易、更准确,但在古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