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四 )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谓谤言,是其所长也 。
彼可谓支那人之代表人也,彼纯然如凉血类动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义,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强,支那人之性也,其狡侩有城府,支那人之性也,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彼无管仲之经世的识量,彼无孔明之治国的诚实,虽然,彼非如王安石之学究,彼其以逸待劳,机智纵横,虑心平气,百般之艰危纠纷,能从容排解之,合胜海舟外,殆未见有其比也 。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李鸿章
李鸿章,清代名将,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战乱,任宰辅位至中堂,后为改革家,推行洋务运动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对于李鸿章的刻画非常鲜明,在奢华的太后和羸弱的军力面前,他已经尽力了 。如果要将什么卖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实在冤枉,要知道,在一个近现代社会,一个管家怎么可能卖得了主人的东西,要卖国,只可能是其法定代表人国君 。
①李鸿章之才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高徒,国难当头起淮军,顺流至上海,借力并超越“常胜军”,平定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切断太平军与金陵、浙江的联系,配合曾国荃攻破金陵的军事行动,连接与浙江左宗棠的战略阵线,可谓功不可没 。接着统领各路平定南北捻子军,成为曾国藩军事和政治能力和影响的集大成者 。
其中,也客观批评下李鸿章的杀降之举 。苏州之役,太平军将投降,李鸿章设下“鸿门宴”,将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全部杀死,杀降不义,有违公义,也失信于英国调停人 。最大问题在于,看到投降还被杀,投降死还不如反抗成英烈而死,容易造成其他敌军顽强抵抗,后来金陵城破,城内李秀成等十万军民不投降而顽强抵抗,就是受到了这种影响,双方损失巨大,这是李鸿章的问题 。
②李鸿章之识
叹息洋务运动不够彻底 。李鸿章看到西方坚船利炮,上书道:
看到中国技术落后,必然要遭到列强的蚕食,如果对现有的政治经济进行改革,后面是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不过李鸿章做不到王安石,李鸿章期望通过底下的洋务运动实践的方式来推进对清朝的改良,而不是直接推行变法 。以李鸿章的老谋深算,肯定不想要以身犯险,因为改革往往意味着流血和危险,作为中堂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在军事行动上敢于冒险,但是在推进自上而下彻彻底底的改革上畏缩不前 。梁启超叹息李鸿章不学无术,其实李鸿章是滑头,不想改革只敢改良,不想冒险丢失名誉,明哲保身而已 。
李鸿章在丢失朝鲜和甲午战争中的错误外交和军事决策 。为了“省事”而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使得日本得寸进尺,然后在用人上错用袁世凯以至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