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精选( 三 )


从玛丽安和埃莉诺的选择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现在的我们知道,女性并不一定要选择婚嫁的道路 。但在当时,一个女子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嫁个如意郎君,如果对方是个有钱人,那这位女性便会被冠之以世俗意义的“成功”名号 。即便是女性作家,也跳脱不出这个局限 。不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姐妹篇理智与情感,都是围绕着这个思想撰写而成的 。除了为女性安排好固定的道路外,书中的局限性还体现在对男性的宽容,这在男权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我只觉得奥斯丁对男性角色实在是宽容至极 。自私狭隘的兄长,作者的描写却是他本性不坏,只是遇到了这样的妻子,成为了这样的一家人 。浪荡自私不负责任的威洛比,是个完全负面的角色,作者却依然留给他辩解的篇幅,且姐妹俩的态度是选择原谅,并认为是成长环境让威洛比成为了一个不健全的成年人,并对其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而布兰登,是作者笔下完完全全的正面角色,对玛丽安一见钟情、一往情深,面对玛丽安的不幸遭遇挺身而出,最后和玛丽安结为夫妻 。作者借众多太太之口,深情赞美了这一决策,但实际上,布兰登是个36岁的老男人,而玛丽安才年仅17岁 。在我作为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绝对夸不出这是多么绝配的婚姻 。
简·奥斯丁虽然处于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却在作品中展现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尤其是对金钱的重视与强调 。不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理智与情感,大宅子、年俸、仆人、马车等等财产相关,是必备元素 。正如包老师所言,pride & prejudice应该是priority & property 。理智与情感也不例外,奥斯丁重视财产因素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也强调礼节、礼仪的重要性 。
理性与感性,孰优孰劣?我想奥斯丁是更偏向理性的,因为她设置的情节是,妹妹玛丽安幡然醒悟后走上了理性的道路 。很多书评也写道,这本书适合给“恋爱脑”的女生看,可见主流的声音皆是偏向理性一方 。诚然,书中埃莉诺是个令人敬佩的角色,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依然保持沉着冷静,并能理性分析 。而反观玛丽安,缺乏礼数,轻易掉入他人的情感陷阱中,活脱脱一个“恋爱脑”的负面案例,让人恨铁不成钢 。但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对玛丽安产生了一种欣赏之情 。理性,实际上是社会规训的结果,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理性,所蕴含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埃莉诺的理性,在本质上,是背负着社会的枷锁 。她有着模范般的待人礼节,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 。她对情感的克制,并不意味着那种情感就能消失,最后得知爱德华结婚后,她的那种爆发,证明了永恒的理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那也失去了为人的意义,人怎么能活得像机器一样呢?玛丽安的感性,虽然给她招致了众多苦痛,甚至命悬一线,但她始终为自己而活,直率敢言,对生活有着充分的体验 。埃莉诺对玛丽安说,你对人性不够了解,所以你有着感性天真的想法 。而这番话,也从其兄长口中,说给埃莉诺 。可见,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身上的枷锁就越是牢固 。“恋爱脑”作为一个现代话语中充满负面色彩的词汇,确实是值得警惕的东西 。多少天真的女性,以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飞蛾扑火,最后人财两空、伤痕累累 。所以玛丽安的不幸提醒着读者,不要成为恋爱脑,因为受伤的只有女性自己 。但是,我个人认为,情感,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人有血有肉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永远一丝不苟地活着,那样的人生是无趣,也是孤独的 。所以,寻找合适的度至关重要——既要好好体验生活、好好体验情感,也要珍视自己,不要因为虚无缥缈的爱失去全部理智 。所以,理性和感性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两者都不能走向极端,一旦走向极端,便会带来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