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下午茶》读后感摘抄( 三 )


还有一篇一定要分享的就是《福尔摩斯的“对手们”》,这篇主推的电视剧,和篇名同题,有26集之多,讲述了20多位与福尔摩斯同一时代的知名侦探,这一篇的介绍里,有好多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侦探,不少也挺令人心动的 。奥斯汀·弗里曼的《法医桑代克》,充分展示了法医的严谨,他随身携带的那个移动的实验室,让我对他的故事充满了向往 。我本身就非常喜欢法医题材,这个曾经以一己之力,推动了美国纽约警察局建立化学实验室的作家,要记在小本本上了 。小说要看,影视也要看 。看这本书看得好累啊 。累并快乐着 。
《推理下午茶》读后感(三):总序:拓土沃土,皆为耕耘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推理小说这种来自西方的文学体裁逐渐被引进中国,一百二十多年来,中国推理小说的发展虽几经波折,但仍顽强生长 。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出版业的重视、类型文学杂志的创刊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专题网站、论坛、豆瓣、博客、贴吧等为国内喜爱推理且有志于从事推理文学创作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中国推理界开展了一场“原创推理复兴”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原创推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跟上世界推理文学的发展潮流 。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令创作者不敢承认却又不能不承认的是:除了一小部分推理小说的爱好者之外,绝大部分接触推理小说的读者甚至对这种类型文学的基本认知都存在着大量的误解 。
文艺不需要“唯一标准”,但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却存在着基本认知 。一部作品,每个读者对其文笔、语言、结构、思想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正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并源于自身的看法和评价对其给予臧否,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是完全正常的,但这种评价应该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准上,那就是承认《哈姆雷特》确实是世界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如果连这一点都彻底否认,比如认为《哈姆雷特》直男厌女,幼稚浅薄,“还不如三流网文”,那么只能使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无话可说 。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恰恰是这类缺乏基本认知的评价大量流布于网络甚至媒体,它们存在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基础错误,动辄对文艺作品进行歪曲和嘲讽,却因其简单、片面和富于煽动性的言辞,成为大众评判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无形中使那些优秀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品或遭夭折,或被埋没,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无比痛心的事情——用稗草的标准来衡量稻谷并决定其翦薙,那么最终这片稻田里一定布满了稗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