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词素描 蒹葭素描(11)


“老去恋明时”既是对当朝的溢美,也是对“曾驱十万师”的依恋;而“日暮欲何之”,则又是对当局婉转的讽刺 。
L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
【简析】这首赠别诗,既凄清缠绵,又慷慨悲歌,别意浓重,劝慰有加,除结句外,余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
M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晨 。
【简析】奉劝朋友隐居就要真下决心,才有可能尽情地领略丘壑林泉之美,不要当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 。
立意独特新颖,但去难人所难 。
更多: http://d.baidu.com...
《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
《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 。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 。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
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
”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 。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
《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溥或兮 。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