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词素描 蒹葭素描( 八 )


?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
?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
形式的多样化 ?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
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章节的重叠是诗经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如:-- “采葛”在反覆叠唱中表达了恋人们深挚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直到今天还活在人民的语言中 语言的精炼优美 ?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
略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者可从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两方面来看: 在思想内容方面 诗经在思想内容方面,尤其是国风中民歌部份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
? 历代的民歌,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的歌谣都深刻地体现了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
? 唐初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来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
? 白居易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 李白等诗人也都承继且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
在艺术技巧方面 诗经在表现技巧方面,运用了赋、比、兴几种手法 。
其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加上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韵文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为主,也同时启发了后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 。
? 总而言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正如章学诚所说的:“后世之文… … 其源多出于诗经 。
”由此可见,诗经对后代文学影响的一斑
诗句写友人惜别的送别诗不是几首了 是N首了 总够你用吧 能算最佳不?谢谢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