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 八 )


实际上,《全唐诗》律诗中的孤平例子,并非没有 。
比如杜甫的“夜深露气清”,刘长卿的“五陵远客归”都是 。
这表明王力并没有仔细阅读《全唐诗》 。
王力把不符合他的公式的句子都视为出律 。
但实际上,近体诗的格律远不是王力所规定的那么死板 。
像“故人西辞黄鹤楼”、“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
”这样的律句,在王力看来都是“出律” 。
这正是机械论者的观点,不符合历代对律诗的判断 。
王力有一个法宝,凡是不利于他的证据,他都以当时律诗未定型来解释 。
譬如失粘的律诗,从唐以来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可能是由于律诗体未定型所致?再如崔颢的《黄鹤楼》诗被后人评为“唐人七律之首”,可它却不符合王力的诗律 。
王力的解释还是当时律体未定 。
不知律诗到底在什么时候才定型,王力教授究竟考证过没有?崔颢是盛唐诗人,他的许多律诗都是完全使用律句,却没有一首获得这首的声誉 。
在律诗已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年代,居然会有律诗还未定型的怪事 。
这能够叫人信服吗?杜甫是盛唐律诗的代表作家,却有不少失粘及“出律”(按王力的诗律)的律诗,王力依然声称这是唐初格律未严 。
那么,宋代仍有失粘的近体诗,是否到宋代近体诗仍未定型呢? 王力承袭赵执信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 。
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
”而实际上,仄平仄仄仄的句子历来并不鲜见 。
《唐诗三百首》80首五言律诗中就有3例 。
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被王力说成是“例外”,即不合律 。
可是《唐诗三百首》80首五律中竟有5句是用了“仄平仄平仄”的句式 。
例外多到这样的程度还能叫例外吗?脍炙人口,被选为私塾课本的名篇,居然是出律的律诗 。
那么这让塾师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诗呢?中国三大名楼均因唐人诗文闻名于世 。
其中滕王阁以王勃《滕王阁序》闻名,黄鹤楼...
唐代不同时期诗歌的不同特征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 。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 。
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
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 。
如边塞诗 。
3)、大眼光、大格局 。
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