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 六 )


宋词送别词的特点一、送别诗词中常见题目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 。
如:《赠汪伦》、《别舍弟宗一》、《别董大》《送魏二》、《送元二使安西》等 。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
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李商隐《板桥晓别》、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 。
二、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有: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2、草:别情的象征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3、长亭:古代驿道旁盖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
如:柳永《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4、南浦:南面的水滨 。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 。
《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白居易有《南浦别》 。
5、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
许浑有《谢亭送别》 。
6、劳劳亭: 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
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词还常用:寒蝉、兰舟、美酒、残阳、阳关、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等 。
三、送别诗词的常见情感送别诗词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
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愁”,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
周紫芝《踏莎行》“如今已是愁无数 。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如何度过,因别而愁情无限 。
李商隐《板桥晓别》“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忆昨夜一夕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神伤的情景,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离,而且从夜来的伤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 。
这样,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今朝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就都如在目前了 。
送别诗词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高适《别董大》更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 。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
诗的第二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