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 三 )


小女痛父言 。
死者不可生 。
上书诣阙下 。
思古歌鸡鸣 。
忧心摧折裂 。
晨风扬激声 。
圣汉孝文帝 。
恻然感至情 。
百男何愦愦 。
不如一缇萦 。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 。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 。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
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
诗歌并不例外 。
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 。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
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
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 。
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
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 。
首尾 四句不排 。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 。
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 。
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
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