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

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

刘长卿的诗歌有些什么特点? 刘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 河北),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
曾任 转运使判官,后被贬为潘州南巴尉 。
又 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 。
刘长卿和 杜甫,比元结、顾况年长十多岁,但其 创作活动主要在中唐 。
总体而言,其诗 气韵流畅,意境幽深,婉而多讽,以五 言擅长 。
他的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 善于运用简淡的笔触,来表现一种耐人 寻味的意念和感觉 。
超脱自然,深婉不 迫,毫无雕琢的痕迹 。
他的近体诗,婉 而多讽;七律尤以工秀见称,五言律 诗,当时更负盛名,后来权德舆称道为 “五言长城” 。
可惜的是,其诗大多抒 发政治失意的感情,缺乏雄浑苍劲的气 派,和中唐诗风更为近 。
有《刘随州 集》十一卷 。
毛泽东诗词最大特色是什么? 读毛泽东诗词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 。
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
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这段词以“千里”“万里”极轻松的概括北国万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纷飞的景象,又用一个“望”字把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绵延的山脉、突兀的高原尽收笔端,用如此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确实是前无古人 。
再如,下阕对历史名帝的评价,用了一个“惜”“略输”和“稍逊”“只识”对功赫一代、名垂千古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做了极恰切又带有傲视意味的评价 。
又用“俱往矣”把这些曾受人崇拜的历史英雄,送回历史,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在当代 。
这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在以前史学家和文学家中是从所未见的 。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 。
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
宋词送别词的特点 一、送别诗词中常见题目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 。
如:《赠汪伦》、《别舍弟宗一》、《别董大》《送魏二》、《送元二使安西》等 。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
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李商隐《板桥晓别》、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 。
二、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有: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2、草:别情的象征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3、长亭:古代驿道旁盖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
如:柳永《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4、南浦:南面的水滨 。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 。
《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