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 二 )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白居易有《南浦别》 。
5、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
许浑有《谢亭送别》 。
6、劳劳亭: 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
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词还常用:寒蝉、兰舟、美酒、残阳、阳关、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等 。
三、送别诗词的常见情感送别诗词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
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愁”,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
周紫芝《踏莎行》“如今已是愁无数 。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如何度过,因别而愁情无限 。
李商隐《板桥晓别》“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忆昨夜一夕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神伤的情景,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离,而且从夜来的伤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 。
这样,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今朝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就都如在目前了 。
送别诗词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高适《别董大》更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 。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
诗的第二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
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
四、送别诗词的常见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
1、抒情方式送别诗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
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直抒胸臆,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 。
间接抒情的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诗人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写情 。
在他眼...
五言律诗有什么特点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 。
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 。
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 。
惟后用肉刑 。
太苍令有罪 。
就递长安城 。
自恨身无子 。
困急独茕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