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意象 纳兰性德泪意象( 三 )


”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尤其是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婉丽凄清 。
这也可说是悼亡之作的共同特征:元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日哀 。
”,李煜“金窗力困起还慵 。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自难忘 。
”,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无不是凄切哀婉,令人肝肠寸断 。
这在纳兰的悼亡词中更为突出 。
其字里行间满是剪不断的爱意幽思,道不尽的柔肠悲歌 。
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如断肠之曲,摧人心肝 。
这种镂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追念之情,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
一种凄美之感,回荡其间 。
这种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意象 。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材料,语言又是诗词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其载体,是其外衣,二者是为表里 。
青衫、银钮、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再看前面所列五首悼亡词中,空阶、重泉、纸灰、斜阳、碧落、漆灯、秋坟、西风、黄叶......诸如此类凄淡灰暗的意象,纳兰的悼亡词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
这些意象大都蒙上了一层忧伤的暗影,染上了一种凄清的色彩,...(一)婉丽凄清 真挚深切 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
”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尤其是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婉丽凄清 。
这也可说是悼亡之作的共同特征:元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日哀 。
”,李煜“金窗力困起还慵 。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自难忘 。
”,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无不是凄切哀婉,令人肝肠寸断 。
这在纳兰的悼亡词中更为突出 。
其字里行间满是剪不断的爱意幽思,道不尽的柔肠悲歌 。
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如断肠之曲,摧人心肝 。
这种镂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追念之情,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
一种凄美之感,回荡其间 。
这种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意象 。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材料,语言又是诗词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其载体,是其外衣,二者是为表里 。
青衫、银钮、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再看前面所列五首悼亡词中,空阶、重泉、纸灰、斜阳、碧落、漆灯、秋坟、西风、黄叶......诸如此类凄淡灰暗的意象,纳兰的悼亡词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
这些意象大都蒙上了一层忧伤的暗影,染上了一种凄清的色彩,透露出悲凉伤感的意绪 。
未读全章,单看零词,便已有了凄清之感 。
(2)意境 。
意境是词的灵魂 。
纳兰词属婉约一路,婉约词之境界缠绵深婉,朦胧曲折,这是人所公认的 。
容若的词不但有婉约词人之共性,而且在境界的铸造上还显示出独有的特点,即其词境的凄惋 。
我们在读纳兰的悼亡词时总是为其所铸成的凄切哀怨的情景氛围所感,总是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震撼,这种心灵感受,正是由于诗人所融铸的凄惋的词境所产生 。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之所以婉丽凄清,动人心魄,归根结底在于他的“真纯” 。
纳兰容若与其妻卢氏只共同生活了短短三年便撒手人寰,这成为词人心中永远的痛,他对卢氏情真意笃,对和卢氏的恩爱生活没齿难忘,无尽的思念化作了一首首悼亡词,如泣如诉,痛彻心扉 。
诸多词章写真意,抒真情,摹真景,说真话,绝无矫作,绝不搔首弄姿 。
回荡在字里行间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词无边魅力的根本所在 。
(二)清新自然 不事雕饰 徐乾学在《墓志铭》中说:性德之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
”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
”这里都提到“自然” 。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婉丽凄清、真挚深切,并不是因其辞藻华丽,刻意雕饰 。
相反,其词用语自然,清新平实 。
什么是“自然”呢?自然二字常与“真纯”连缀用于文艺作品之风格的评论上,既指作品的情感表现,又指艺术技巧,而两者又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前述之“真”是侧重在作品的情感表现方面,而这里所指则是侧重在词的艺术技巧,即语言表达上,就是说性德的词不刻画,不雕琢,不粉饰,纯任性灵,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仿佛由肺腑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