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陈云同志的诗词 陈云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四 )


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 。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 。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
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 。
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
关于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八十年代的“中国保尔”张海迪 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 。
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誉为“当代保尔”、“80年代的新雷锋” 。
张海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
5岁时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
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他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 。
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 。
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 。
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 。
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
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一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号召大家向 。
海迪学习、学习她身残志不残,艰苦奋斗的精神 。
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
”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
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 。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
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微笑的桑兰又来到美国(女,20岁,肢体残疾) 又见到了桑兰,许许多多美国人关爱和牵挂的桑兰,一个动人的故事 。
这次,她将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美,并用英语朗诵《我的梦》,深情地向人们倾诉她的,也是所有残疾人的渴望--平等与友爱 。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 。
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 。
只是一次赛前训练,只是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为“著名” 。
让桑兰“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远灿烂的微笑 。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
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 。
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
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